先生在《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中提到“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师范生变了孙悟空,那唐僧谁去做呢?师范生的唐僧是小朋友。师范生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是要做唐僧的徒弟。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今天拜读了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先生说:“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个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变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读到先生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颇深,就从最近的两件小事说起。
周四晚上,由于闺女下午在学校参加活动,下午第三节课和课后服务都不参与,所以晚上的作业做到九点多,她做完作业之后既没检查也没收拾书包,就去厨房拿了个果冻。这时我拿起她数学作业检查了一下,发现了好几处错误,便要求她改正,她这时拿着吸吸冻,边吸边改,我要求她放下,改完后再喝。她依然喝着改,结果没全部改对,这时候的我便孙老师附身,对她一顿数落。最后错题改完了,吸吸冻也喝完了,但她的状态却不像一开始那般开心。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后立刻就做作业,没有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趁着我检查作业的时间去吃个果冻也无可厚非。另外题目出错已经错了,何苦再拿吃果冻这件事情说事,她还是个爱吃、爱玩、爱动的孩子,我当时为何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呢?她就是想吃个果冻放松一下,与学习态度无关,题目错了非常正常,改对了便可。面对孩子的“问题”,我应该怀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的想法,有时候会心的笑容要比严厉的说教来的更有效果。
开学后刚接新班,面对新的学生和难度变大的教材,师生配合方面有些不太顺利,比如有些同学课上听讲不认真、回答问题不积极、有些同学读背课文不熟练,有些同学书写作业不认真等等。个别谈话、严厉批评、课后补作业这些貌似直接有效的办法都没有效果。正在我为这事发愁的时候,女儿送给了一个盲盒做为教师节礼物,她非常喜欢盲盒。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个想法,我何不制作一个盲盒送给我的学生们呢?于是我赶忙找来纸箱和彩纸,制作了名为“magic box”抽奖盒。将饼干和糖果放在里面,让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的好同学来抽奖,第一次试验就非常的成功,孩子们非常踊跃、积极。课上、课下的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可是试行一周之后我发现每个班在上课时,总有几个同学目光暗淡,总也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仔细想来,原来他们没有得到过一次抽奖的机会,为了能让他们也有机会参与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来,我上课多多关照他们,找机会多表扬他们,有个别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我单独发语音给他们的家长,慢慢的他们的作业书写工整了,回答问题积极了,眼睛里有光了,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没有了。为了表扬他们,我特地每人买了一个棒棒糖,上课伊始就发给同学们,我跟同学们开玩笑的说:“同学们,谁说学习是苦的,今天我们就让学习甜起来”。同学们看到我手中的糖,高兴的欢呼。我说:“这节课我们吃糖听课两不误好不好?”一节课孩子们边吃糖边听课,不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课堂气氛、学习效果都有了意想不到效果。也是从那节课起才感觉自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他们的眼里我可以看到接纳与信任。
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学生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总拿“你们不懂”、“你们不行”、“不可以”来打压他们。在我们用所谓的成熟“鄙视”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同样用“幼稚”拒我们于千里之外。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收起我们自以为是的成熟和不知从何而来的傲慢,怀着和他们同样年轻的心---加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