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做教师》第七章第二节《做生命自身生命中的“贵人”》,他提出生命中“贵人”一词,让我们不禁思考,谁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呢?
刘祥老师回忆说,在从业之初,总是希望遇见“贵人”,得到他的点拨提携,那后来确实也会有一些热心肠的长者慷慨相助,不计任何报酬。后来就发现“贵人”越来越稀缺,只能埋头研究。
于是慢慢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其实是藏匿在灵魂深处的那个不服输的“我”。这个“我”持有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技能以及个体学养,决定了一位教师能够抵达的教育教学的远方和高处。
绝大多数教师灵魂深处都藏匿着一个不朽的名师梦,没有这样的梦,就没有成长的欲望,没有不断攀登的动力。只是为数众多教师未能将梦想转化为现实。为此,刘祥老师给我们给“我”这个“贵人”四点建议:
第一,预设一个高远的目标。
教师的人生目标通常不会锁定在薪酬或者奖金之上。更多的教师是将评上高一级职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关注的焦点也不在于职称对应的工资,而是职称对应的职业存在价值和人之为人的价值。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影响、制约教育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没有高远的目标,这个贵人便容易被各种风沙吹迷了。有了高远的目标,前方便有了航标灯,便能透过各种遮蔽,顶住各种雨雪沙尘,咬紧牙关执着前行,纵使最终未能抵达终点,也毕竟比其他人多走了一段路程。
反思自身,现在我自己的目标还是不明确,高级教师已经评上,感觉已经是自己的天花板了,正高有点不敢想,大家都说很难,我也看了下正高的条件,确实不容易达到。特别是荣誉,我除了校级荣誉,其他都没拿过。论文争取多写几篇,课题有机会就做起来,课堂可以再多用上一些新的教学教学理念,让学生更有幸福感。
第二,切勿生活在对过去的假设之中。
经常有听到老师说,假如我当初不做行政,现在也应该是特级教师,如果我当初放弃没有放弃写论文,现在应该评上正高了。倘若能够坚持几十年的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评上正高还真不是一件难事。刘祥老师说,自觉写作者,自然也是自觉的阅读者和思考者,三方面结合,职称上晋级理所当然。他认为,做行政和成为特级教师也不冲突。
举这样的例子,并非探究如何成为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而是为了陈述一个前进的道理,不要为没有达成的某个目标找借口,对已经成为事实的事,任何假设都无法改变。如果硬要给假设寻觅一个存在理由,只能以假设为起点,做该做的事,让假设成为可以预约的“贵人”。
比如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这样假设,从今天起,每天阅读1万字,写作1000字,那么10年以后就可以阅读3650万字,写作365万字,这是在预约你的“贵人”。
反思自身,我有时也会想,如果早点加入新网师,自己再年轻点加入会不会更好啊?之前学校里也是一堆的事情,感觉自己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写作。现在没当班主任,事情会少点,但是自己已经40多岁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重,教学任务也是繁杂,想在教育上要有一番作为很难,干脆躺平算了,也有点不甘心这样,偶尔努力下,偶尔又想躺平。现在加入了几个学习共同体,有一群人更容易坚持住,多少学一点是一点吧。早加入自然好,现在加入也不迟。很多时候,我们是喜欢给自己无所作为找借口。
第三,有所为,有所不为。
很多教师其实并未做行政,但为何也未能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呢?有的人为环境所累,有的人为家庭所累,有人为性格所累。生活中要应对的事物太多,拿得起却放不下,最终两手抓住的只能是现实的柴米油盐。
刘祥老师在做乡村公益培训的时候,最常听见的话就是乡村教育大环境太差,资源有限,即使要在专业上有所成就,也没有条件。每次面对这样的交流者,刘祥老师都会给他列出一大串的名字,告诉他当下中国教育舞台上活跃的中国名师,一大半都起步于乡村教育。
他们在从业之初,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图书馆,没有随手可查的各种信息,却凭借着一份坐冷板凳精神,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而现在呢,乡村条件已经好了非常多,为什么还是很多老师觉得没有发展条件呢?答案很简单,自我设限,该为之事不作为,不该为之事乱作为。前者体现为先给自身设定为乡村教师的角色,然后将这个角色定位为资源匮乏、视野逼仄、空间狭窄,最后果真变成了这样。回头还悲壮的感叹自身的先见之明,后者体现为放弃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不主动寻觅专业发展共同体,却对各种非教育教学的事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
刘祥老师还回忆了自己在乡村中学两年时光。他觉得,这段时光不但没有封闭他的野心,而且凭借乡野之中难得淳朴、纯粹、简单,给他提供了一份兼具儒家的积极进取和道家随缘文化独特生命观。
他的那些同事,大多数也没有心甘情愿的将青春和热情交付给所谓的恶劣环境,而是各自努力为自己的生命添砖加瓦。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为了给不同人生贴标签,分出三六九等,只是想说,教育永远是一份平凡事业,很容易被一些不重要事事物束缚住眼界、胸怀和行动。现实中觉得无比重要的,回望时却常常不过尔尔,现实中觉得可有可无的,回望时才至关重要。
比如说,总有一些语文教师,每天要花费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检查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背诵默写,却一个月抽不出半个小时阅读一篇专业文章。这便是不懂得区分“为”而“不为”,这样教师会被分数、名次以及自我编造的制造的虚幻荣誉捆绑住专业发展的手与脚。
反思自身,在一所四线小城市里当高中老师,教育资源有限,教研能力薄弱,读书气氛不浓,学校里的培训很多都是走走形式,大家只是为了拿到继续教育课时,课没有好好听,培训时自己做自己的事。但现在网上资源很丰富,只要自己想学,总能找到合适的资源和老师。要有所为,还是有办法的,要不所为,可以给自己找很多理由。
第四,永远不要低估自身的能力。
刘祥老师说,他自己师专毕业,才智平平,工作15年才评上一级,工作18年未获得体制内的任何表彰,也没正式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但是在此此后的20年间,出版了15部教育教学著作,发表了100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还收获了一堆的荣誉。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超越寻常的事,全在于激活自身的专业成长潜能。或许有人说:“我们并没有发现自己有哪些潜能,怎么激活它?”
刘祥老师想对这样的老师说,你哪方面都存在无尽的潜能,朝哪一方向着力,并能激活哪一方面能量,并最终创造出自己令自己吃惊和骄傲的业绩。
比如他也做了一些他认为不可能的完成的事情,一天时间完成了12000字的课例分析,被期刊录用,然后一首因为一首歌触动写了18000字的回忆性散文,用一年时间坚持至少1000字,完成了56万字的《走过高三》。他身边的同事,也很多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每个成功者都不过是给自己确立一个明晰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行进,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这样行走,无需爬雪山过草地,无需经历风刀霜剑,更无需经历流血牺牲,所付出的仅仅是思考、学习与能力。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绝不是说要激活生命的洪荒之力,而是不要浪费你早已拥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那他们在教育教教学工作中运转起来。这样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反思自身,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潜能,也不知道怎么激活它。经常还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比如写作,很多时候也觉得很吃力,写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一个学期论文都写不出一篇来。阅读,看小说还行,读理论书籍还是很想睡觉,思维能力没有提升,难的书籍也不好看进去。现在每天做点读书笔记,写一点东西,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点帮助。“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希望在一天一天的学习中,自己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