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刘祥老师《修炼一份恒长的功德》一文,被刘祥老师说的“三无”教师——张万松老师的经历深深感动。
他说,在他所交好的的教育同道当中,有著作等身的学者型教师,有头顶各种光环的功勋型教师,有奋斗半生却无著作、无光环、无高级职称“三无”教师。之所以“三无“绝非不学无术、混日子等退休,而是受制于并不理想的外部生存环境。正如刘祥老师说,“三无“与优秀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很多“三无“教师,他们从未因环境的恶劣而放弃教育理想,而是用一种悲剧性的绝地反击,在逆境中耕耘出一番教育的沃土。刘祥老师对这种类型的教师持有一种恒长的敬意。
他认为,教育即修行,一个人走上了教育岗位,执教的每一节课,组织每次活动,都不过是修行中的一份自我操持。缺乏教育理想的人,他可能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心怀崇高理想,无惧外部环境的风刀霜剑,就会尽力竭力耕耘自己的三尺讲台,力求池水兴波,为学生,为自己打造一片可见的星辰大海。这“三无“教师,其实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灵魂,自是修炼出一份恒常的功德。
比如刘祥老师的一位同学张万松,工作30多年,始终蜗居在家乡的初级中学,从未获得过县级以上综合表彰,也没参加过高规格的教学竞赛,更谈不上有什么特级正高级的头衔。但刘祥老师说,这位同学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
张万松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自由自在的语文,语文教室带着一群农村孩子读书、写文章,组织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刘翔老师每次和他相聚,总能听他畅谈来自他的语文课上的各种快乐,极少听到他的抱怨和批判。看他在2017年因为生源萎缩,教师过剩的情况下,学校让他转交历史,他没有接受。为了教语文,他宁愿每天骑电动车往返30里,去离家十几里的小学教书。然后在这所小学里,他从论语道德经中广贤文中20多部经典中摘录了千余个句段,配上小学生能读懂的文字,整理出了一部经典诵读读本。他在这所小学轮岗时间只有一年,他就想帮助乡村中的小孩不输在古代经典阅读的起跑线上。这位同学的名字叫做张万松,是隐匿于基础领域的“扫地僧”,非常让人佩服。
接下去,刘祥老师总结了修功德的三大法宝:
第一个标准是利他,比如说刘祥的老师张万松,他完全不是从利己角度来处理问题,就是让学生诵读经典,只为这些经界能够浸润学生们的生命。诵读这些经典是让山村孩子。不让自己输在生命起跑线上必须做的事情。这跟为了高考6分的默写,逼迫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死记硬背几篇古诗文实在差距太大。
第二个标准是眼界服务学生。当下考试需要是一种眼界,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另一种眼界。那如果两种眼界不冲突,可以兼而有之。万一起了冲突,眼界短者可能就无法引导学生步入更大人生境界。
第三种标准是胸怀。一个还有几年就退休了,教师至今还领着中级职称的工资,不发牢骚,不破罐子破摔。不要照顾,不要束缚,不断折腾自己,自我加压,这便是胸怀。想想我们当中绝大多数终日为了平均分,为了绩效考核,患得患失,胸中能有多大的空间包容各种不如意?刘祥老师在和万松兄的交流中,常常也被榨出布衣下的“小”。他说他达不到他的同学万松兄的印记,但是他知道他的善,身为教师,还有太多的功德需要修炼。
最后在。刘祥老师在引用电影中的一段对话电影《小西天狄道传奇》这样一段话:“扫地为何?为了净地。禁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必追求最终涅槃。但倘若都能注重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修功德则至少在自己的一份一亩三分地上见得老众生修功德的根本在于“修”。修的精髓在“悟”和“行”,从悟的角度看,教师修功德固然存在着“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顿悟,但更多的还是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参悟。教师拓展眼界,滋养情怀过程,所有的自我觉悟都离不开外力的开启和内力的激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全部的教育生活。
在成全学生的同时,所有教师不应该忘记成全自我。自我与众生不是并列两条线,而是有限的小圆点和无限大的圆。自我不过是众生的一份子,见众生必然包括见自我。在漫长岁月中,总有人号召教室要做蜡烛,这样倡导者绝不是智者和善者。蜡烛的长度有限,能发出光亮也有限,尽其最大力量,又能驱散多少黑暗?教师必须成为自我充电的光原体,首先保证自身始终拥有充足的电量,然后才能恒久的发光和热,为学生驱散昏暗,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