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教授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观点: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55%。
也就是说,人与人沟通交谈中,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语气和态度。
“梅拉宾法则”在教育中同样适用。
一个教师最好的模样就是坚持“梅拉宾法则”,用最温柔的言语和最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经常要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触发学生的“着火点”,从而爆发更大的问题。
去年,新生入学军训期间,一个学生不小心眼角碰到床角,肿起了一块,遂向班主任请假,班主任:你叫什么名字?学生:张某某,班主任头也不抬:咋回事?“眼角碰伤了”,老师微微侧脸:咋碰的?打架了吧?“老师,我是碰的,没打架”,老师:不可能,看你就不老实,说,跟谁打架了?不说就让你家长来!瞬间,学生爆发了,“我没打架,我不上了”。接下来,学生在跟家长的通话中,大发雷霆,声嘶力竭,坚决不上。听到吵闹声,我从办公室赶过去,了解了一下情况,我严厉批评了班主任:1、在未调查的情况下,妄下结论;2、在学生受伤的时候,没有关心关爱,反而冷言冷语。
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分贝的说话录音,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
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了。
也就是说,父母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教育的目的更无法达成。
低声说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愉悦、平静;大声嚷嚷,让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恐惧,他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这个实验对教师行业同样适用。教育的本意,是爱还是嫌弃,都藏在老师说话的音量和表情里。
一位女班主任,她在给学生交流的时候,总是把学生亲切的称作“孩子”,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没有“暴风骤雨”,她也总是用柔和语调跟学生交流,分析错误的原因、改正的办法、补救的措施,学生准备好的一些抵触的“借口”没了用武之地,很快被老师“俘获”,乖乖承认错误,发誓坚决改正。就这样,这个班的孩子犯错的越来越少,凝聚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年级最优秀的班级之一。
学校的走廊里,常看到班主任高声斥责学生,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老师一肚子气,学生瞪着眼、拧着头也不服气。
《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句话: “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师生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啊?
温和而坚定不仅仅适用于师生关系,更适用于任何一段人际关系,回想一下,当我们不带情绪,友好沟通时,很多很尖锐的矛盾是不是都会变得平和?所以,当矛盾发生时,记得心平气和,准确地去表达,一切因情绪上脑所导致的恶果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