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了56年,用“时间统计法”记录每天自己在哪块花了多长时间,将时间利用到极致。他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共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的“时间统计日记”里都是这样的内容: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种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只写信——2小时45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4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他的日记,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味、事务性记载,每天五至七行。
柳比歇夫每个月底都会做个小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而对于重要的输出,比如论文,在最后一页,柳比歇夫都会记录写这篇论文的“时间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作29小时15分
共计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柳比歇夫就像和时间一样精密的机械,严格而准确地执行每一项工作,充分利用每分每秒。
感悟: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的内容是,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我也曾经学习柳比歇夫用纸和笔记录每天的时间花费,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就是我只是记录,没有统计、分析、反馈。如果每周或每月做一次时间的分类统计,就会对重要事情的时间花费有一个总体了解,心中有数,做事就更有掌控感。
柳比歇夫坚持56年记录时间,一天都没有间断。记录时间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就像我每天读书写感悟日更已经有两年多,从未间断过一天,这个习惯已经很稳固。既然每天都要日更,那就把时间统计这一项也卷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