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问题合集(📚 4月24日(星期三)早上7点)
🌅今日共读内容:第九章 对一些科学观念的剖析(142-161 页“点的定义”前)
❓今日导读问题:如何理解怀特海说的“事实”?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怀特海提出,“在没有预先确定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情况下,人类如何对科学取得一致意见?我们必须在对事实的分析中找到这个答案,而科学活动的领域由这些事实组成。”想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心智,“事实”这一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好好的剖析。我们不妨跟着怀特海的思维进路,以一种有机哲学的视角来辨析“事实”,会获得很多启示。
一、事实不应该是一个想当然的概念
客观主义者经常用“事实上......”给自己的论点开头,所以他所声称的一切都不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是毋庸置疑、几近真理的。”比如,“事实上我们学校的生源很差”、“事实上我所任教的学科真的需要大量刷题”,诸如此类。人们说的事实,真的是事实吗?一个人眼中的事实在其他人眼中也是同样的事实吗?
无论人们如何尽力地保持客观公正,仍然不能否认:事实是被感知的事实。怀特海认为,科学是由一些初级的思想,以及对这些思想的思想组成的。“人类在感知,并发现自身对感知进行思考。关键不在于那些不经思考的感知元素,而在于思考。”诗句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知元素是一样的,但是因为视域不同所引起的思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关于事实的判断。不同的人眼中的“事实”,都是基于个体的常识思维的整体装置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审慎地认识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和命运,不难意识到我们仍然对这个世界理解不足,仍有大量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需要生成这样的警惕——我们今天想当然地认为是事实的东西,包括我们今天想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观念,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发现是错误的。正如,地心说在十六世纪被哥白尼推翻,而牛顿经典力学的观念曾经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念那样。
二、“事实”在一定限度内可被捡选和修改,思想不绝对自由
有时候我们会对思想和事实作出区分——事实是给定的,思想是自由的。怀特海并不这样认为。怀特海说:“就涉及的物理科学而言,事实就是思想,思想也是事实。”
他进一步解释到,“在狭义的对感觉表象的即刻领会上,我们可以捡选和修改我们的感觉表象,让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服从意志。”这不是任性,也不是就某些个体性格特征而言的,而是人性本然如此。我们并不会捡选全部的事实,而是按照意志来捡选部分的事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实,但是不是每一个事实都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在《教育的目的》演讲词中,怀特海就曾经谈到,“在科学训练中,处理一个概念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证明它。”怀特海强调,在这里,“证明”的意思就是证明其价值。命题的真实与否并不构成我们采用的必要条件。“在我们最初接触一系列命题时,我们总从是否更具重要性的角度入手。”“严格地说,我们并不试图证明或反驳任何事物,除非其重要性值得如此。”物理科学中的命题,当然也应该选择那些具有重要性的、值得我们研究的命题。
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比人类记忆更多的信息,他们缺乏的是遗忘、不关心的能力。有机体能够选择不去记住,选择专心致志,因为这样的选择,所以能够聚焦在某些事实上面。
有些事实还在动态生成过程里,并未落锤,不同时刻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相当于事实在一定限度内被修改。
虽然事实可以被捡选和修改,对事实的思考却不是随意的。比如我们去“思考二加二等于四”与“肯定二加二等于四”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意志难道能够修改“二加二等于四”的事实吗?显然不能。“有意识的思想内容(涉及间接衍生的思想)并不完全由意志选择构成。”“我们的思想表述之流只是部分地被明确的意志修改。”
所以,我们似乎应该带着某种弹性来看待“事实”和对事实的“思想”。尤其是科学在解释具体事实的情况下,语言的影响带来一些强加的精确概念,就可能会损伤我们即刻的感知经验。我们不能因为简化、抽象、过度普遍性而失却富于想象力的可以产生新发现的区域,也不要因为固执于一己的“事实”陷入不可调和不能止息的矛盾中。
三、判断事实的时候是否应该关涉价值判断?
在科学的传统上,基于实践层面的考虑,科学似乎应该纯粹是关于事实问题的判断,无涉研究者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不该被道德束缚。
科学的进步,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升,有时也会是双刃剑。有的人为了科学研究,会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在教育领域也曾经有过这样残忍的科学研究,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用九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做实验,任由其恐惧和哭泣,据说小艾伯特在六岁去世了。如果科学完全失去价值判断的调控,那么诗人华兹华斯的“他们谋杀,为了解剖”,可能就会增添令人惊恐的现实意味。
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早就被排除在物理学之外,但是在科学的早期,希腊人“倾向于从事物的先天概念中推论科学的原理。因为他们生动的自然主义,和他们对第一手知觉的喜爱,这种极其有害的倾向得到了抑制”;现在的人们不再信任第一手知觉,不再信仰生动的自然主义,现代科学那种价值无涉的有害倾向是否获得了有效的抑制呢?如今,科学体系本身已经很庞大,拥有大量的文献,其中不乏机械生硬、板结冰冷的、缺乏创新的、学究式的文献,形成了由二手材料堆砌而成的崭新的“故纸堆”,而对科学和人类本身真正的进步没有实质贡献。
科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应该是符合普遍的人文情感。因此,我们在思考事实或者拣选事实的时候,应该关涉价值判断,应该保有最基本的审美倾向。尤其教育科学领域,惟其如此才不会打着什么口号恣意妄为。
单纯的科学,一定会受到其所处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掣肘,也仅能向人们展现有限的已知(且未必为真)部分。缺乏对科学全部到来的预判,因此也就缺乏和谐与美,有失衡的风险。怀特海提出,“从一种抽象的观点来看,把形而上学的探究排除在(科学)外是一种缺憾。形而上学的探究是对科学价值的必要批判,它告诉我们科学全都到来将是什么样。”如果科学得到形而上学的有效指引,科学的发展就可能进入一个更为有机生动的和谐秩序中。
四、科学的目标是思想和谐的科学理论
关于科学的目标,怀特海还有一个表述:“科学的目标之一是思想的和谐,也就是,确保我们有意识的思想表述不会做出逻辑相反的判断。另一个目标是这种和谐思想的扩展。”例如,当我们看到那个“嚯!红色的”的事实时,我们不会认为在那里有一个物体,同时既是红色的也是蓝色的。我们认定在那里有一个物体是红色的,这个思想与我们的经验相和谐,但是这个程度的和谐是不足够的,是可以进一步地扩展开来的,获得更为延展的和谐思想。
我们能选择我们的身体经验,我们主导的必要感觉中对事实有所选择。我们会反思自己,这在我们某些感觉表象跟普遍的认知不相容时,我们的即刻领会就会做出调整,达至必要的和谐。
💬今日思考问题:怀特海提到了科学观念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联。请思考,这种关联对您理解科学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角色有何影响?
怀特海说“科学的目标是,把我们的反思和衍生的思想,与感觉表象的即刻领会所涉及的最初思想相协调,它还旨在产生这样的衍生思想,并逻辑地编织在一起。这就是科学的理论,它要达到的和谐是理论与观察的一致,其中观察是指对感觉表象的领会。”“因而,科学的目的是双重的:(1)产生与经验相一致的理论,(2)解释自然的常识概念,至少解释出主要梗概。”
如果科学成为悬在高空的抽象观念,既脱离开我们切近的生活经验,又不能拿来解释常识,那将会无可避免地变成惰性的、不与任何事物反应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不仅仅是物理教学应该关注的设计细节,也不仅仅是某种学习背景时的情境创设。而是科学本身就该如此。
科学的理论要达到的和谐是理论与观察的一致。教育体系之中无处不是关于知识和理论的传授,将理论与学生的观察一致,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