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堪称今天的“双减”宣言

继续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教育的减法》。朱老师认为:如果陶行知还健在,他依然会告诉我们,把大自然、大社会还给孩子。

事实上,作为今天的老师和父母,我们深知,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大社会。因为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被赋予太多的期待和厚望,同时,也有过多的被包办和替代。岂不知,当我们为孩子做了太多的时候,表面上的“一切为了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剥夺了孩子成长中必要的经历和体验,限制了孩子的手脚。手不能提、肩不能背的孩子,太难担负必要的责任。等孩子年龄长大了,我们希望他该会的都会了,实际是很滑稽的,因为孩子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长大,怎么可能长大了就“自然会”呢?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为了实现儿童的创造性,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还提出了“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就是要让儿童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去接触真实的大自然、大社会,通过对大自然、大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解放孩子的头脑,聆听窗外声音。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所扼杀的,因此,解放儿童的头脑,首先要解放父母的头脑,去除迷信、成见、曲解等,让孩子走进创造的天地,展示创造的才华。

学校需要让孩子“聆听窗外的声音”,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三是解放孩子的双手,把课后三点半还给孩子。

陶行知认为在解放孩子的头脑的时候,还要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去劳作,去创造新的东西。

作为学校和老师,需要从理念上引领孩子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能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劳动与自我创造的乐趣。更要从行动上指引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是解放孩子的嘴,鼓励孩子提问。

陶行知认为解放孩子的嘴,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提问,除了提问,还要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他们一起探索和解决问题。

五是解放孩子的空间,天高任鸟飞。

“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笼里飞不出翱翔鹰。”我们的孩子,要想成长的健康、茁壮,就需要“打开校门,以万物为友”不能把他们只关在校园里,关在教室里和家里,而要让他们回归自然,回归社会。

六是解放孩子的时间,杯空方能盛水。

创造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我们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动手动腿,多问善思,才能使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陶行知先生80多年前的真知灼见,于今天依然应时、应景,“双减”需要“六大解放”,更需要成年人解放思想,消除或打破一些偏见与执念,让孩子更好地成为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