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这样自然平衡》,吴国珍著。《教学勇气》译者,吴国珍教授23年思考与实践之作。
『教师勇气更新』U境进化。教师,怎样静下心来做教育?
第七章 深潜U境“源头”:改革的本体基础
第一节 亲证U底“源头”的智慧:东方传统
夏莫认同南怀谨的洞见,认为人类所有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物质与心智的重新整合”问题,把其作为U型社会场域关注重点,并把儒家《大学》中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与U境对应。整个U境过程,从注意力场结构趋向“源头”的变迁(知、止、定),到不断从“源头”获取智慧滋养创造行动(安、虑、得),可意会难言传的“源头”(静)被置于核心地位。
第二节 “有生于无”显现“源头”
U境“源头”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是“道”。“道”,万物本始,幽隐的天地万物创造之源,天地万物的本源、始源,其本性纯任自然。这种形而上实存永恒之“道”,无名,无形,以“无”“有”指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蕴含着无限未显的生机,蕴涵无限之“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内化显德创生。
第三节 “空性无我”亲证“源头”
中国儒释道传统以“静”作为理性联结灵性、“有”联结“无”的奇妙枢纽。儒家注重修身治世,内圣外王,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归根守静,“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佛家则以“相由心生”深微显现“有生于无”,劝导明心见性,福慧双修。可见,儒释道皆崇“静能生慧”,天人合一,亲证体验“源头”。
第四节 有无之境“致良知”
重建升学考试制度“减速齿轮”改革顶层设计能否影响现实改变,取决于是否发贯通于“心灵—场域—制度”的良性互动,否则再合理的制度改革设计也会失败。教师勇气更新叙事探究在相遇许多内在觉醒教师成长团体中水珠汇海,正在体验夏莫的洞察:我们共同意识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是行动时集体觉察我们实时的内在状况。确实,开放教师叙事探究与心灵成长形神相生的氛围,唤醒自我觉知的意识,如其所是呈现真正的自己,不把情绪、身体、念头当作自己,唤醒内在改变,这种交流文化氛围,感染共同意识注意力的源头改变,即注意力场结构趋向“源头”变迁。U境进化过程在教师们本真丰富的线上线下读书叙事中体现,在客观聆听、同理聆听、真诚聆听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