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身高、体重、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出生时的手脚印、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不同时期的衣服、鞋、帽子等,通过学生儿童时期的体检记录,可以快速地找到身高和体重等的变化。
探究实践:1.通过观察、比较衣服的变化,知道自己的身体在逐渐长高、长大。2.通过观察、比较体重、牙齿、手掌等方面,找到更多的证据,发现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发生变化,认识到身体变化与生长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长发育,关注生长过程中的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发现并认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不断地生长。
教学难点: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展示了一个小朋友不同时期照片,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这几张照片排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然后我向学生提问:“你这样排序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积极发言,在这个环节,学生就能发现图片中的这个小朋友在生长,但是更具体的变化证据可能会说不清楚。接着同学们开始讨论,寻找照片之外的能证明我们在生长的变化证据。有的同学能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在一个同学发言后,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开始联想,很容易想到更多证据。在这里我规定句式“小时候xx,现在xx,xx的变化能证明我在生长”,在这里规定句式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对比的思维,如果只说现在,或是只说过去,都没有一个对比,就不能发现变化,所以这里规定句式,让学生能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变化。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详细地分享了诸如身高增长、体重变化、牙齿更替等个人生长体验,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我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及时形成板书,让学生更清楚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发生的变化。
但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小组讨论环节出现了小组讨论方向有点走歪的状况,不少学生开始说自己能力上的一些变化,例如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现在能一个人睡觉了。这些回答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太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些方面了,就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一点影响。不过我还是及时叫停了这方面的回答,提醒学生思考能看见的、能证明我们在生长的、身体方面的变化或者能看见的、能证明我们在生长的、一些事物的变化。
另外,在讲解生长现象的科学原理时,例如解释身体长高是由于骨骼生长,表述上未能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使用了较为专业的语言,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这部分我只是简单提了几句,然后就让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阅读相关科普书籍。
为提升教学质量,后续教学我觉得我可着力改进以下内容。小组讨论前,我会以更生动、具体且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方式明确讨论规则与重点。讨论过程中,增加巡视频率,密切关注各小组动态,一旦发现偏离及时以巧妙的方式引导回归主题,确保讨论高效有序进行。在科学概念讲解方面,多采用形象的比喻、动画演示或实物模型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如把骨骼生长比作搭建积木,随着积木数量增多,身体就逐渐长高,以此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同时,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游戏或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与好奇心,让课堂焕发出更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