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的背后
这周计划完成课本的上的两个课题。到现在用了两个课时已经完成第一个目标 ,虽然说上完这两节课只用了90分钟,但是在这两堂课的背后却远远不止90分钟。从备课到上课期间耗费的时间加起来用了3个多时辰,才完成这两节课的备课。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第二次对课件和教案进行了整改。
七下语文的第一课就是邓稼先,对于这堂课同学们基本上能有一个整体影响,对与邓稼先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堂课在导入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用了几张图片进入了课题。在课堂之中我也给他们讲了在前年有一部名为《我和我的祖国》的纪录片,而其中就有一个片段是描述的“两弹一勋”的事迹。如果我直接将这些影片剪辑后作为导入是否会更好。孩子们对本篇文章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像这种科学性的散文。在学习上本身就有一些难懂。所以在这节课的导入方面也是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
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很多,在备课的时候我结合了课件、教材、和习题册进行了教学设计。所以综合起来整个内容就显得比较多。对于我两个班级来看,主要是在句子和文章的结构上比较薄弱,所以这学期的教学计划我将重点放在句子与词语上进行教学。在这两节课中知识点可能多了一些,所以这第一次的课堂做的不是很全面。如果按照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课堂的话,那么在时间上可能就会耗费更多。通过这两堂课的反馈,今天我在进行第二个课题备课时,对里面知识点适当的做了删减。同类句子就没有必要再去赏析。但是可以将其他相同的句子作为课后练习,让他们继续巩固练习。
在上《邓稼先》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方式:一个是以课件为主进行上课,一个是以课本为主进行授课。通过两个班的反馈来看这两堂课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课件的好处就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接收上会更直接、便捷,有了色块的突出更易于他们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不好的就是太过于被动,学生都会有一种依赖的思想。总是想着老师会给出标准答案。所以就让很多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课本为主的形式更有利于教师自己的课堂把握,同时也为教师的授课流程到来了便利。最主要的是在文本阅读上能跟着老师走。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更易于梳理。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上可能会耗费更多。同要的内容用课件上课的班级结束课程后时间刚刚好,但是以课文为主的班级,在下课的时候还有一个内容没有完成。这可能与笔记方面会有影响。课件上的笔记可以直接抄写,但是却少了多样性。课本为主的笔记有的是以学生的而生成为主所以要等老师写好了才能进行抄写,从而就导致了时间的拖移。
对于这一次上课后,在课件与课本之间有了新的方案。对于文中重点知识客观的知识可以用课件呈现。课件不用那么细致,只做一个大概的主题干就可。更多的时间还是要停留在课本的阅读和探讨上。对于不是很特别重要的知识可以用课件呈现,不用记录但是要让学生有涉及有接触。
由此可见一节好的课堂是需要用时间去备课的,只有不断的进行实践修正才能把课上的更好,同样的相同的课件在不同的班级也许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课件为主和课本为主的方式。所以教学一定适合自己的班级,适合自己的学生。力求每一堂课都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每一堂课上完后都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