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计算机式思维。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维似乎非常不同。它没有明显的“思虑”过程,仿佛每一步的推演都是“语言式”的,可以表述的,可数的。毕竟二进制也只能处理可数的东西。即便智能度不断提高的计算机在收集材料时有大量的步骤和过程并不直接展示给我们,但是我们熟悉其工作原理,知道每个步骤都是“可数的”,尽管实际并没有真的在“数”。
计算机、数学都推崇每一步都可视、可数的思维方式,或许也对人们对待“思维”的看法有些影响。
4-3无形到有形,混沌到清晰。虽然我们的文化强调那种不可说式的思维的深度和神秘性。但是毕竟作者在这里强调的,范畴前的意象,侧重的是基本的知觉,而不是“不可说的思想”。因此,我们也应当注意,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丧失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思维公共化,可交流化,清晰化的过程。而“范畴”之前的意向性,由于无法单独“打包带走”,其实难以保持其合理的内涵。
如人们有时感觉自己“有所悟”,或是有些感慨,感觉。无论是人文领域,还是科学领域,一些故事中的经验都会鼓励人们将这种想法落到纸面上,具体写下来,哪怕是再微小,写得再混乱,也比仅仅存在内心要好。“写下来”的过程,其实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让一股脑电波从“一种感觉”变为“一种思想”,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记录,而是催发了一种“质变”。范畴超越了知觉和感觉的连续性,摆脱了它们必须在特定场景中才能获得意义的“粘黏感”,成为进阶“理性”,从个人的内心进入到人类的主体间性文化的第一步。
5 范畴的构造。现象学中,范畴对象的确立被称为“构造”。通过前面的解释,我们也意识到,其实范畴直观、范畴意向、判断、思维的确立,就是从语言、语句、理性的角度重新描述特定事态。因此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事物被改变,下判断,确立范畴、做出述谓的过程,只是将事物的某些联结“凸显”出来,描述出来而已。让其脱离“混沌”的状态,带到光亮之处。虽然作者使用了许多神奇的词汇,但我们总结了,就是将其“语言化”而已。
一如既往,为了强调这个过程的可信度,作者强调,这个过程并非主观随意控制的,而是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属性的。或许是出于当时执着观念,认为主观与自由相关,的影响。作者强调,这个过程看似限制了“自由”,但其实是要带来“客观性的胜利”。
补充几点,从经验到范畴对象的发展被称作“发生性构造”。简单意向与范畴意向并非相互独立。范畴活动中,主要的形式是“述谓的意向性”,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下判断”相关的那个意向性。而先于这个意向性的部分,被称为“前述谓”的。作者强调的“前述谓”是指感觉经验的原始材料阶段,但并未提及我讨论的“不可说的思想”的部分。至于他是否会讨论,我们可以继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