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很重要,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关键是什么?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语文教学是“少慢差费”的,魏老师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遵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来设计课程。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习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工具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语数外,语文和外语,又是语言类学习。一类是知识类学习,主要是文综和理综的学习,对象是有关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知识。一类是技能学习,主要是艺术和体育。这三种学习是不同类型的学习,它们遵循的路径是完全不同的。
语文是语言类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输入量是优先的,它不同于数学,数学是训练量优先。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质量,首先不取决于上课的质量,而是取决于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在小学阶段,取决于输入的数量,而到了中学阶段,则取决于输入的质量。也就是说,做题是无法有效提升语文水平的,如果在小学阶段,指望着靠做题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就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
语文学科是工具,因此在早期要重视语文的学习,而且必须先行学习。书都读不了,更谈不上汲取知识了。如果小学输入量不足,到了中学,语文再差也补不上,因为输入量的弥补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还因为错过了敏感期而无法进行。
这样的学习规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有怀特海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教材的学习属于精确学习,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精确到综合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学习是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来进行的,看上去并这没有错。实际上,学习既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学习是这两个过程的综合。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习了拼音才能识字,可是拼音从来不是识字的工具,只是标注工具和查字工具,没有人从拼音开始识字的,一定是从阅读开始识字的。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阅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因为不读课外书,才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因为不读课外书教材才学不好。上小学之前,孩子故事听得多,识字就快,孩子这时候的识字是自然识字,等上了学以后,书读得多了,智力自然就好,也就能容易学好了。
其实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就是在学习,这是最健康高效率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无意学习,我们平常说读书多的孩子语文学习就好,因为在读书的时候,是潜意识进行语言学习,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语感是精确学习的基础。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就是精确的语言学习,是有意学习。有意学习必须建立在无意学习的基础之上,并且,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应该以无意学习为主。
在小学阶段,语言的学习应该采用双系统,一个系统强调大量输入,强调无意学习,是大语文,是儿童课程;一个系统强调精确训练,强调有意学习,是以教材学习为中心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阶段要重要孩子的阅读,特别是在学前阶段,一定要给孩子大量阅读,增强孩子输入量,培养孩子的语感。在大量无意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上的精确学习。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重视小学阶段的海量阅读,还要重视课堂的学习,只有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