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活动开展。本课主要观察校园里的自然现象。为了全面落实学生观察活动,将其拆分为了观察前的准备;观察中的指导;观察后的总结。
观察前的准备包括一下几点:①明确观察内容,即校园里的自然现象。②明确观察指导,包括限定观察区域、明确观察方法、明确观察顺序以及观察注意事项。为了更好的明确如何观察,本节课通过录制教师观察视频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参考。
观察中的指导的落实需要提前明确巡视要点,即正式观察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指导并记录学生表现,对个别观察与记录存在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对意外情况进行处理等,为了更好的落实,设计了巡视记录单(见附件)。
观察后的总结也是对本节课的交流与评价。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笔记,在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观察笔记进行点评,包括观察笔记的要素、观察记录的真实性。最后分组交流自己的观察笔记同时完成学生互评(评价同桌的观察笔记)。
2.观察笔记示范。观察记录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学习活动,并且“观察笔记”这一名词是新教材第一次提及,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明确的教学支架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记录。本节课采用了教师观察笔记示范,通过正确例图示范,让学生找出观察笔记的要素,明确了观察笔记应该记什么(主题、时间、地点、天气、记录人、图画、文字),同时通过错误例图示范,帮助学生明确了观察笔记应该怎么记(真实记录)。
3.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主要围绕观察成果进行描述和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表达支架,包括语言范式,我在____(地点)观察到______(自然现象),它是_______(特征)。通过结构化的固定句式,能够是的学生的交流的内容更丰富、更有逻辑性。同时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模仿老师、模仿同学,因此针对学生观察笔记的评价教师先在全班示范如何评价,再请学生评价,最后再分组交流与评价。
4.重视“教学评”一致性。本节课关注评价活动的达成,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教师提问后的及时反馈、教学巡视过程中的评价指导、学生汇报后的教师评价示范、学生评价后的学生评价以及同桌互评、课后的学生自评,而这些评价都是充分考虑学情、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并非为了评价而评价呈现一个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