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自己决定吧》
昨晚六点二十跑步二十分钟
七点结束运动
然后吃了微商的鱼
有点饱很困直接到睡觉到九点半
去医院收试剂十点半到家
很困直接睡觉了
晚餐和晚上的时间要会自主
要么不吃要么就吃点稀饭或燕麦
感觉最舒服了
比如七点运动结束
就坐下来学习
运动完学习头脑很清醒
很舒服
然后八点或八点半煮一点燕麦吃
一碗稀燕麦也许就行了
然后再继续学习至十点半睡觉
这样一整个晚上肚子会是舒服的
而且头脑清醒的
又可以早睡
昨晚微商的鱼油太多了
口味太重了
孩子妈妈吃了一点
大部分孩子吃还有我吃
没有主食
孩子临睡前又煮了水饺之类的吃了
再睡觉
《整合》
读书笔记:
一个人要能够自主
才可能是真实的个人
一个真实的人发出的自主的行为
这样就做到了真实、自主和自我的整合
《价值判断、标准和情绪》
以“结果”来评价的行为
有评价就会有标准
从次标准出发
认为什么是对错好坏
或价值高低等
比如晚上做了什么事取得什么结果
然后就会有一个评价
然后也就有了情绪
这样的行为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吸引力法则的负向作用》
吸引力法则
产生正向的意图
同时也会相应有负向的意图
吸引力法则在某一个范畴内确实会发挥作用
但是也会产生副作用
《近段时间我都做了些什么事》
这几天有种感觉
有点没有目标感
后来想想从孩子考试完
到现在
忙忙碌碌中也一起完成了许多的事情
中考、报考、分数、录取、选学校
16岁成人礼
还有每天照常工作、运动、学习
看了几篇医学文献,其中有一遍英文文献
做成文献汇报PPT
另外两篇英文文献从头至尾认真仔细的阅读
锻炼了阅读英文文献的技能
也培养了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
还有陆续也看完了几本书
《太极跑》、《内在动机:自主掌控生命的力量》
《碎片阅读》、《纳瓦尔宝典》、《文学回忆录》
还有几乎每天2000-5000字的记录等
所以自己的感觉有点道理
细细想来也不完全是
还有培养了力量练习的习惯
最近还添加了健腹轮
培养了早上拖地板和擦桌子习惯
这几天还养成了拖地板后扫地的习惯
再来就是要养成临睡前半小时的习惯
先决定做什么
然后再去做重复做
《雷军的“跳读”》
早上看了一小段雷军最近的演讲
讲到他在大学的学习
自学书籍看不懂
就跳过然后再重新看反复几次
也就能够看懂了
后来才知道这是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跳读”
这确实有启发性
在学习或做事情上道理也是这样
《五分饱和晚餐提前吃》
晚餐五分饱而且要七点前吃
是有道理的
早吃晚餐并不吃夜宵可以保证睡前
有较长时间空腹期
还有晚餐五分饱也可以保证睡前胃肠道
低负担的状态
有利于胃肠道和肾脏及心血管的恢复和休整
《阅读英文文献的进步》
《A protein-based cGAS-STING
nanoagonistenhances T cell-mediated
anti-tumorimmune responses》
这篇英文文献阅读第一遍没有感觉基本不懂
第二遍懂了一点速度也快多了
到了第三遍突然间好像懂了
这种感觉很神奇
##《欢迎和强加想法》
欢迎不同的想法
不喜欢强加不同想法的做法
《结果给人的感觉》
目标可带来的兴奋感。
实现目标可带来成就感和踏实感。
定期回顾自己的目标
同时也回顾目标完成的进度
不可忽视的是
切记要秉持长期主义
目标更像是短期主义
《自主、控制与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能够充分
交流相互间的理念
确定一致的目标
然后分工合作
合作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地沟通
《6S、计划与习惯》
6s的理念一开始学习
积极性高
也愿意去做
过一段时间后
也就逐渐地不再提起该理念
也没有相应的行动
重复做才能内化于自己的日常中
6s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家里就是“断舍离”
《“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
茅台在它的便盆外大小便
如果只是谴责它的行为
试图纠正它的行为
没有然后该行为的根本原因
后来发觉可能是它厕所的环境造成的
比如猫砂太少太臭便盆太小
如能针对根本原因去赵对策
那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纠正茅台的“不良”行为
《蹭》
茅台在脚边蹭是什么原因呢?
渴了还是饿了。
还有要求“撸猫”
《父母的角色与教练》
这几天看了许多集韩力短视频
有关于健身教练
突然想到
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老师、朋友或教练
如果是教练的话
父母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吗?
持证上岗吗?
有边做边学吗?
有进行自我提升吗?
健身教练会对学员产山如下价值:
运动指导
进而饮食
而后睡眠、心理、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是哲学或宗教方面的引导或启发。
所涉及的学科包括
运动学、心理学、营养学、生理学、解剖学
沟通学等
父母如果是教练的话,
可能也需要学习更多的学科。
亲子关系学就是极其关键的一科。
可以想象
一个水平很差的健身教练怎么
帮助学员实现运动目标呢?
《定目标然后去做》
有点想定一个目标
反复做
逐渐改进的冲动
《体检及其他方面的信息的收集》
医院体检主要从生理的方面
来评估一个人。
那对一个人的评估还可以从
以下不同方面来评估:
心理、运动、睡眠、体型
思想甚至人生观
《接纳不良评价》
有时候接纳自己状态不好
也是很大的一种进步。
《一直做不考虑结果》
反正我就一直阅读文献
也不想阅读了能怎么样
反正就是一直阅读就是了
我也一直阅读中文书籍
一直思考、记笔记、PPT
写心得、录制解说视频
录制课程
不也考虑做了这些能够怎么样
就像我会一直跑步一样
不需要考虑跑步了会怎么样
反正就是一直跑就是了
就像我们每天会想自己
一直呼吸会怎么样
吃饭会怎么样
思考会怎么样
还不是一直做就是了。
《内摄的观念和价值观》
内摄他人的观念和意志
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那么该观念及其相应的行为
就不是本人的
或者是说就不出自真实的自我的
该行为仅仅是他人的观念和意志
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而已
《艺术、学术、哲学和宗教》
道家的哲学观或宇宙观
与技能或艺术或学术相结合
那就可以做到如莲花般洁净
出淤泥而不染
《“独立思考”》
“内化了来自社会的严格控制”
比如社会价值观认为要怎么应该怎么样
一个人如果不加思考地认为就应该要这样
就得这想这么做
那很可能就是内化了来自社会的严格控制
或者是说这就不叫做会“独立思考”
而仅仅是顺大流
或者就是顺从或屈从而已
《社会化》
“内化了来自社会的严格控制”
为什么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的多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恰巧需要他人的存在
也就是说只有单独一个人
这些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了
人也可能就生存不下去了
《真实的样子》
一个人的变得越加地“真实”
心理和精神越加饱满
那他往往不是变得越加“独立”
他既能够精神自足
同样也越加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
《成果呈现方式》
“自主、真实、自由和真正自我”
“这些成果本身在其他地方以科学的形式呈现”
对于一个问题的长期思考比如几十年
得出了一些成果
在书籍中以科普的方式呈现
另外也可以以科学的方式比如
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
《“一上/一下”的人际结构》
“发现自己处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
“一上/一下”的结构”
稍微思考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就可以发现这种事实是真实的
家庭里、社会上、公司里
学校里等等
每个人每天几乎都会从一种关系进入到另外
一种关系中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
关系要做到平等是少数的
多数情况下是一上一下的关系
是权威和从属的关系
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是自主和控制的关系
《选择和自主》
“选择是自我决定和真实的关键”
某一个行为是否是自己决定了要去做的
这是判断是否自主的关键
也就是说自己选择了要去做某件事
人们终其一生往往都在纠结着这样
一个观念
《工具性思维》
“工具性思维
(instrumental thinking,
意思是将一切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自主和内在动机,顺从和控制
主动和被动,这些观念往往被思想及哲学
所思考和探索
在这本书中
作者也开始使用“实证方法”来进行研究
和讨论了
这是从哲学思辨到实证研究的转变
从哲学到科学的转变
《怎样促进负责任的行为》
“怎样促进负责任的行为
(比如有效地工作,高效和愉快地学习,
以及长久地摒弃不健康行为)的产生,
使社会和个人都受益。”
怎样促进负责人的行为,
这样的表述是否就说明了正在尝试控制,
只不过促成的行为看似有益的。
还有负责人的行为是种价值判断
不同的价值观就可得出不同行为是否是
负责任的。
有效地工作、高效且越快地学习等这些行为
就真的可以判断为负责任的行为了吗?
《辨识自己思想和价值观》
对于内摄观念的学习
突然有了一个体会
自己的哪些观念是他人的
社会的或者是公司的呢?
清楚地辨识这些观念是
认识自我的一个途径
它可以清楚地令自己认识到
自己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疏离”的
《行为和奖励对等》
“对你想要的行为给予奖赏,
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奖赏可能会增加行为的可能性,
但只有在不停地奖赏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为什么猴子花很多时间来玩这些拼接游戏,
而唯一可能的“奖赏”似乎就是活动本身。”
《行为本身》
“内在动机的概念,
该概念指的是为自己而做某件事,
以及为了活动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行为本身给予的》
“从事各种活动(如追求休闲生活),
只是为了获得这些活动所产生兴奋感、
成就感和个人满足感”
《艺术背后》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
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
一种亢奋的状态、
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
《完全参与活动本身》
“亨利的观点是,
内在动机是指完全参与活动本身,
而不是达到某个目标(无论是赚钱还是画画)”
《批判性》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智慧”
与我的怀疑恰好相反。”
从这点可以看出
需要有批判性的独立思考的品质
占据主流的“智慧”或思想或价值观
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也是可以怀疑的。
总的来说要具有独立思考的品格。
《实证的行为方式》
“实验室的优点是它允许我们提出
非常具体的问题,
并且观察相对确定的答案。”
这就是实证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一些思想或心理的问题或猜想
有时候不再仅仅存在于思辨上
而是可以像科学一样
通过明确的实验加以观察
得出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了。
《实证的结果》
“最后,如果我们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有趣的结果,
便可以大胆地将其应用到现实中的各个领域(
比如学校、家庭、工作场所和诊所),
以观察这些实验成果是否站得住脚。”
从实验室来验证假设或猜想
一旦得出了可靠的结论就可以将其应到到
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这就是实证思维。
现在科学就建立在实证思维之上。
《行为与结果建立联系》
奖励行为或惩罚行为
那一个人的行为就与奖励或惩罚建立了
直接的几乎对等的关系了
也就是说奖励存在则行为就在
惩罚撤退行为就恢复
就是是外部控制如奖励和惩罚的关系
《外部控制对每个人的差异性》
外部控制如金钱奖励确实能够激励人
但是关键的一点是同样也能够削弱
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同时也存在某些同更加容易或愿意
被金钱奖励所激励
有些人一旦联想到具有金钱奖励
就会充满动力去做某件事。
还有一种情况
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
他对于金钱的奖励所产生的反应
也是不一样的。
外部奖励对一个人的作用毋庸置疑
有促进的作用,而且不同的人反应不一样
有些人看似更加有效,有些人则作用不大
而且对于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内在动机削弱了》
用奖励去激励一个人的行为
行为会被激励
但是很可能会削弱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假如内在动机消失后,
奖励不存在了或奖励的内容不能起到
激励行为的作用后
那行为就不会产生了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在学习上确实会存在
一开始孩子凭借好奇心和兴趣进行学习
老师和家长为了某个目标和目的
使用奖励的方式来促进孩子产生相应的行为
一旦使用了外部控制的手段
奖励很可能就得一直存在或并不断升级
由于奖励削弱行为的内在动机
一旦原本存在并可能不断增强的内在动机
被削弱完了后
那行为的产生就只能依靠外部奖励或惩罚了。
而且还需要考虑到一种情况
某些人更擅长或更愿意由内在动机来产生行为
一旦这种人的内在动机削弱完了
那行为很可能就很难再产生了。
《什么会削弱内在动机》
摘自知乎:
“除了奖赏,
还有什么行为会削弱内在动机呢?
威胁、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
还有竞争,它们都让人感受到了控制
(有压力的竞争会让人专注于赢,被结果控制),
都会损害内在动机。”
《自主并不意味着放任》
摘自知乎:
“虽然自主非常重要,
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允许人们做任何他们愿意的事情”
这估计也是一条不言而喻的观念。
支持自主并不意味着允许做对方任意愿意做的任何事情。
《如何促进自主的》
“在自主、胜任、人际联结”
是促进内在动机三大心理因素
也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需求。
《思想与价值观与内在的整合》
社会价值观如何成为内在动机呢?
一是:内摄,不加消化地全盘接受。
包含:顺从、矛盾纠结和反抗
另一个是整合
也就是把社会价值观消化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