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课堂点拨语言的艺术彰显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学余老板块教学的老师要翻车,除去板块设计的艺术把握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没有学到余老课堂点拨语言的艺术。课堂用语,有许多是可以预设的,如开课的导语、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课堂总结语、文本解读的文字等等。同时,课堂上针对学生现场发言的点拨语言却难以一一预设。而恰好这一部分临时生成的点拨语言却是最能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语言,这些点拨语言对学生的即时懂得和长期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点,点明;拨,拨正。课堂上有学生发言,就有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点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对话场,这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对话质量的高低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课堂点拨语言的艺术就彰显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再好的教学设计走进了课堂,成为“活”的课堂的时候,教师的点拨就成为彰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老师喜欢余老,喜欢余老的课,甚至把余老的课直接移用到自己的课堂,这时就会发现被移用的教学设计,在自己课堂上取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己与学生对话的时候,自己的点拨达不到余老的艺术境界。
我们以余老在第二个赏析活动的连续教学切片以例来赏析余老的点拨艺术。
赏析活动二:精读赏析第四段
话题:品析这一段的表达艺术
生:“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里描写得好,描写那些没法进入壶口而流动的水。
师:描写了一类水,找自己的出路。“不能尽”是承上的,“于是”是启下了,这个句子有着层次的表达作用的。
【赏析:此处的点拨策略为概括+补充。先说概括,对学生说的“描写那些没法进入壶口而流动的水”概括为“描写了一类水”,借助学生的发言对文中的水顺势进行了分类。再联系后面的描写水分为“主流——支流——细流”教学环节,此处点拨,既是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概括,又帮助学生建立了分类意识,还与下面的教学环节相应成趣。再说补充,学生赏析这一句,只抓住了描写对象。余老顺势补充这一句在上下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又与第一个教学环节赏析全文的结构美相呼应。】
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许多动词很详细,有画面感。
师:动词用得精致,富有表现力。
【赏析:此处的点拨策略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用“动词很详细”余老帮他优化为“动词用得精致”,学生用“有画面感”余老帮他优化为“富有表现力”。我们常说学生在做阅读赏析的时候,不会运用术语,或是鉴赏用语贫乏。对于鉴赏术语的使用,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声音。也有老师很反对在教学中过多使用术语,认为用术语,让鉴赏套路化答题工式化;有老师赞成使用术语套路答题,因为阅卷场有用。对于这样不同的声音,像余老这样处理,就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做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同样的内容,学生用一种话语来表述,这是学生的原有鉴赏表达能力,老师再帮学生用另一种话语来表述,这就是带着鉴赏术语,进入鉴赏情景的用语。这种术语的使用不生硬,又适时,让学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感受到文学鉴赏的用语,自然积累术语,在后面的赏析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术语,形成用文学的语言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生:“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用比喻,生动形象描写出壶口瀑布的美丽。
师:先描写“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或钻石觅缝”“或淌过石板”,这是描写,很多写景的文章都会先有细致的描写,再来抒情赞美,这一处也是,只不过它的赞美用了比喻的方式进行“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先描写,再赞美,这就是一种细节上的表达技巧。
【赏析:此处的点拨策略为还原+生发+方法指导。还原,学生说到了“生动形象描写出”,老师就把描写的内容还原,先描写“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或钻石觅缝”“或淌过石板”。生发,这篇文章是游记,也是写景抒情文章,于是老师由这一句,说到这一类,“这是描写,很多写景的文章都会先有细致的描写,再来抒情赞美,这一处也是。”方法提取,“先描写,再赞美,这就是一种细节上的表达技巧。”这样,老师就把学生一个简单的比喻赏析,就扩容到渗透写作理念“所有的写景散文都应当有细致的描写”,扩容到一种具体的写景技法指导“先描写,再赞美,这就是一种细节上的表达技巧。”这样,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收获已由对一句比喻的欣赏,上升到对一种写法的掌握上了。】
生:“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用比喻的手法,把瀑布比作飞毯,让我从中读出了流水凶猛与汛疾。
师:有个字很重要,“不”。本来已用了比喻,“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还用一个“不”,这是特意的否定一下的抒情艺术。
【赏析:此处的点拨策略为授予新知。学生能认识到这一句用了比喻,能明白是用了两个比喻。但余老对大家都能发现的语言现象不做说明,对大家忽略的,不能识辨的陌生处进行点拨。我们,当学生明白了此处的“特意否定一下”是为了更好的抒情,如果学生再读《白杨礼赞》“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一段时,是否对这种文句的抒情性有了更深的感悟呢?】
生:“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最后一句,总结了前面,写出了水的各种形态,变化多姿,又让人想到水在不同境地的情感 。
师:这叫议论抒情。写景的目的在抒情,很多写景散文,它都是为了抒情,在这儿也是如此,只不过它还用了议论的方式在其中。
【赏析:此处的点拨策略为补充+换一个角度。学生是从内容角度进行点评,说句子写了什么,而余老是从表达方式来补充赏析。这样,通过师生对话,对这一句就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赏析。会学习的学生就可以从这一处对话中习得赏析一个句子的时候,可以从内容角度进行,还可以同时从表达方式角度进行。】
生:97页,倒数二三排。“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这一句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有节奏感。简短。
师:这些四字词语形成一种排比的态式,结合语境来看,写出水的力量,瀑布的壮美。
【赏析:此处的点拨策略为补充+回扣文本内容。学生“这一句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有节奏感。简短。”余老顺势补充这些四字词语在形成排比,回扣了文本内容,“写出水的力量,瀑布的壮美。”】
从以上十分钟的教学活动来看,明面上是师生一对一的对话,其实也是老师对全班学生的教学活动。这十分钟的六次师生对话,余老就用了多种点拨策略(概括+补充、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还原+生发+方法指导、授予新知、补充+换一个角度、补充+回扣文本内容)让教学内容丰厚。这些教学点拨语言都是因生而发,助生而长的。正是老师的艺术性的点拨,才让这场对话有更大的教学价值,才让这个环节,精彩纷呈。
向余老学习,只学习他的板块教学理念是不够的,必须配合学习余老点拨艺术。学习者要形成自己的点拨策略,要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要有足够的课前准备,要把握教学目标,要因时而点,因人而拨……只有建立了教师课堂点拨语言的艺术彰显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教学观,才能让老师重视修炼自己的课堂点拨语言,只在修炼好自己的课堂点拨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