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霞学习感悟

今日,我有幸聆听了河南大学徐秀华教授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专题讲座,短短3小时,却如醍醐灌顶,让我对教学设计的本质有了颠覆性的认识。过去,我常常将教学、学习与评价视为一条流水线上的三个独立环节,而这次讲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它们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总体感悟收获总结如下:

一、 核心认知的转变:评价不是终点,而是导航。

讲座最触动我的,是它彻底扭转了我对“评价”的刻板印象。以往,我习惯于在单元或学期末进行测试,将评价视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点站”和“审判官”。这种滞后性的评价,往往只能告诉我学生“哪里没学会”,却难以及时指导我“当下该如何调整教学”。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强调,评价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核心功能是“促进学习”而非“评判学习”。它更像是GPS导航系统,在教学的全旅程中,不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反馈:“我们是否在通往目标的正确道路上?”“是否需要调整路线或速度?”这种将评价前置、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绑定的思路,让评价从冰冷的分数变成了充满温度的“教学助手”和“学习伴侣”。

二、 教学困境的溯源:一致性缺失是“高耗低效”的根源

回顾自己曾感到困惑的课堂——为什么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依然一脸茫然?为什么练习题做了不少,成绩却不见提升?讲座给了我答案: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学习与评价的脱节。

总之,这次学习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理论的更新,更是一次角色的唤醒。它促使我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师”转变。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决心做出以下改变:

1. 逆向设计,目标先行: 在每节课、每个单元设计之初,首先沉下心来思考并撰写清晰、可测量的学习目标。

2. 设计评价任务: 紧接着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任务与标准,让评价嵌入学习过程,如课堂提问、小组展示、随堂练习、观察记录等。

3. 规划学习活动: 最后,再依据目标和评价,来选择和创设那些最能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的放矢。

这次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专业、更高效教学的大门。我深知,从理念到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我期待将所学付诸实践,让我的课堂真正成为目标明确、过程扎实、评价精准的育人场域,与学生们一起,在教、学、评一致的航道上,同舟共济,驶向知识的彼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