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的一则报道,提到了一位在北京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张女士。
她深有体会地说,虽然现在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也都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家庭教育上有困惑的人反而更多了。
“我们小时候,父母好像也没有太在意教育,我们也都自然而然健康长大了。
而现在,家长们看书、听讲座,听课程,在家庭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力,困惑却变多了。”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还是养不好自己的娃?
朱永新教授在《教育的减法》中提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焦虑就是欲望和行动里之间的差距。”
有一句话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都要求快,孩子上兴趣班的年龄越来越小,3岁开始学弹琴,6岁学编程,10岁学初中的课程......
每时每刻都期待自己的孩子也能长大成为,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期望太高,反而越会导致父母的过度焦虑。
所以,朱永新教授说,降低焦虑,无非就是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同时提升家庭教育的行动力。
为人父母,养育孩子要像花园种花,需要做的仅仅是提供营养的沃土,养分,给予花园好的生长环境。而不是像木匠一样,按照模子将孩子雕琢成为自己所计划的样子。
就像热播电影《抓娃娃》中,父亲为了小儿子能够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通过欺骗,控制孩子的一切。隐藏自己富豪的身份,打造一支教育团队,安排小儿子的生活,只要出现不符合预期的行为,父亲立刻进行阻止与干预。
最终小儿子发现真相崩溃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成长路线。
北京大学的丁教授说:“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叫我学会认命。”
每个孩子都好比自然界里的树,千姿百态,每棵不同,每棵都很美。
学会接纳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庸”是克服焦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