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照亮校园的常识》P137—143。
一、推动阅读的目的在于培育思维品质
一直深知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是从小就有意识的带着她们读书以培养她们的阅读兴趣。只要孩子喜欢多读书就是好的。
书是知识的载体,是发展思维的工具。但是吴非老师说如果“从小引导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教师,他们就会学而不思,即使读书也不会变聪明,充其量成为识字工具,长大后很可能被点子机器取代。”这句话也许能解释很多我们对明明这个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仍如此狭隘之类的疑惑。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我们大人造成的,有时候我们喜欢好为人师,喜欢对孩子的读书进行指指点点,教育她要懂得这个故事的如此内涵。
“如果阅读的目的不是启发人的思维而是让人“相信”,不是培育批判性思维而是要人服从,那么这种阅读就是对自由思想的限制,是对人性的戕害。”这警醒我们大人要有选择判断的能力,让儿童在阅读中自由发展多么重要。
孩子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如果多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
不隐瞒的说吴老师在这一节课里叙述的公开课的怪像,说的就是我。上公开课完全与常态课不一样,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在听课老师面前展示我的设计思路,我所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在课堂上完整的呈现在听课老师面前。回想自己这样的公开课整堂课就犹如导游带着旅行团赶场子一样。全程都是按算计的时间来进行,在下课响铃的一刻正好结束,还因此沾沾自喜,以为上了一堂“完美”的课。在课堂上追寻的只是符合我设计好的答案,好让我的课堂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不管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也很少去分析其他同学为什么是那样的答案。因为要赶时间,要上完整的课,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我为什么不再多给几分钟?我为什么要急急忙忙的控制?我为什么要考虑后排听课的专家,而不考虑我的学生?”这个连续的发问让我惭愧得汗涔涔。我的上课对象是我的学生,我为什么要抛开我的学生去考虑其它,难道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设计新颖独特,有见解?差不多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作祟。
往后,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不为赞赏,只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