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悲切,立春后读完张爱玲的另一部代表作——短篇小说《花凋》。七千多字写尽了少女郑川嫦短暂的一生。
短,是川嫦的人生路并不长。对于任何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而言,属于她的花期在刚刚到来便开始走向衰败,真可谓悲剧。
张爱玲用她细腻且精准的文笔把郑公馆的日常琐碎人情冷暖写得入木三分,她既替这个把自己活成“小透明”的女儿着急,也真切控诉了那个时代。冷漠与虚伪是川嫦人生中遇到的几乎全部情感,她的一生也是旧式家庭的生活写照。这部作品对比过往我们选择的精读作品(几乎都是写爱情),这篇则更多展现出家庭关系的细节,虽然差不多隔着百年时空,但文中许多设定的前因后果依然在当代非常具有普遍性。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小说。
很多人首先读到的是郑家人对自己女儿的冷漠,这不免在春寒料峭的当下更令人感慨。这点,我也非常认同。比如川嫦的三个姐姐如何算计她,比如父母在幺女的教育上如何身份缺失,更不用提在她以为到来的爱情会是自己生命的春天,却不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自己最终殒命这个过程中包括家母、家父的言行举止。一桩桩一件件,像是接连往复的匕首,早已把小川嫦扎得千疮百孔。她的成长环境并不允许自己建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其中包括自救意识。所以,我们最终眼睁睁地看着代表她生命的最后一朵花瓣凋零,却无力改变这个结局。
作为家长,从当代教育理念出发,我实在无法理解郑家父母的做法:生而不养,养而弃之。那么,不停生养就只是为了满足低等动物的生理需求,又何谈什么大家大户,谈什么新思想。杀死川嫦的并不是那场意外而至的肺病,而是家族的扼杀,是时代的牺牲品。
反之,说说章云藩这个人物。其实在故事中能看到他也只是和川嫦恋爱不超过半年,在与之相处的后两年多时间,他无奈也罢,无情也好,只是以医生的身份和川嫦接触。但我对这个男人的“好感度”差不多能达到八分。
为什么呢?
一是他对郑家环境的包容度和真爱。郑家的乱和穷恐怕都不是自己之前料想过的,但我宁可相信他对川嫦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构想过要共度余生的。他欣赏她身体的每一寸,哪怕是在昏暗的灯下,只看着她的身形就已经觉得怦然心动。这种恋爱男女之间再普通不过的情感表达对川嫦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被忽视了十余年的她终于发现有一个人的眼睛里只有自己。这是一件多么普通,却多么幸福的事。所以,她也是爱他的。不论是在两人的沉默对视时,还是自己久卧病床时内心的那种复杂的情绪,明明是双向奔赴的爱情,最后却没了结果,实在令人心碎。
二是他并未有所隐瞒。这里是指后来因为催婚,他不得不又新谈了一个女友。这件事虽然残忍,但我个人觉得,在川嫦已经自知自己病好不了之后,如果怀揣着幻想,甚至会产生相应的要求去裹挟对方的话,会是更残忍的结局。所以,我反而觉得坦坦荡荡更好。
试问,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对自己的意中人还能有什么过高的期盼呢?她希望的,他都有啊。真的好难过。
川嫦是个存在感很低的孩子。她的母亲也并不称职。但我总想再写点什么。郑夫人认为自己的婚姻中充满了不幸,但她不会,也不想结束这一切,她自保的方式只有一个——偷偷攒钱。这是她给自己的后路。因此,如何不被断后路也是她最头疼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这点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而被改变。所以,即便她是一位母亲,她也有权利在被唾骂和不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中做出选择。我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只是说,在文学对生活的表现手法上看,我认为让“英雄”只做“普通人”的事情,是成立的。但是,文末,川嫦已经只能待在楼上看外边时,陪她走到最后的却是母亲。我读出川嫦应该得的是结核,而且已经是骨痨的阶段,如此会被传染的情境下,她的父亲几乎已经放弃了,母亲依然守着,这也是光辉和温暖的,哪怕是片刻,川嫦的人生路上也并非全然冰冷。最后那里写郑母给女儿买鞋试鞋的两句话,我看得眼眶湿润,母女两人其实都已心知肚明,但这样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期待呢?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只要它在,就能稍微心安。
作品是从川嫦的墓碑开篇的,那充满慈爱的铭文和川嫦生活的真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的讽刺也只有擅长飞软刀的张爱玲能想得出来了。
川嫦的生命之花凋萎了,但她确实曾经来过这个人间。这人间并非一直温暖美好,但假如真有宿命,我觉得,章云藩和后来的母亲便是她的光。
至少,沐浴在光里,她才没白白来过人间。
就这样吧,很令人难过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