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在《儿童的语文》第一辑“于永正论语文教学”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中,深入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打造亮点,提升教学效果。他指出,课堂教学的“亮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主要内容包括:
1. 明确“亮点”定义:于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些亮点可以是生动的教学情境、巧妙的教学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或者是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启发。
2. 创设生动情境:于老师强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例如,通过故事导入、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启发学生思维:于老师主张,课堂教学的亮点还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上。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创造等思维能力。
4. 注重情感体验: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应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情感投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5. 关注学生生成:于老师指出,课堂教学的亮点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上。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反应和独特见解,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进程。
于永正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为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以下是我结合实际教学的一些具体应用:
1. 创设生动情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背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后,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生动的情境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同时,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感受,让他们在情感共鸣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这种情感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4. 关注学生生成: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一个我没有预料到的观点。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这个观点的合理性。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对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利用,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和富有活力。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于永正老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的观点。课堂教学的亮点不仅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在于对学生兴趣、思维和情感的充分关注。这些亮点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