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研究
去年接到学校布置的作业设计的任务,很是抓耳挠腮了一阵子。后来4个人分工,扒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最终完成。现在想来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至于背后的逻辑,理论,一无所有。原来,对于作业设计,我依然是个门外汉而已。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的作业布置很随意,如果刚学新课,就巩固字词;如果一课学完,就课文仿写或者课文的收获或者课后作业;大复习阶段,就是各种必考内容的巩固记忆,多偏重于古诗词的默写或者名句的翻译;学习自读课,布置课外阅读,完成推荐阅读的任务……作业布置随意,没有计划,更谈不上科学。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为了作业而作业,很少考虑作业的育人价值。
今天读了李教授的“作例研究”,才明白了,教师为什么要读理论,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让实践的行动有了依据。今后如果再来完成作业设计的任务,心里就会明朗一些。
今年加入网师,在初语群里,见识了苏浙老师的五花八门的作业设计,脑洞大开的同时,也为自己的随意感到惭愧。原来作业的研究也是案例研究的拓展和延伸,好的作业布置不但要巩固双基,而且要体现育人价值。
在双减的背景下,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当代教师发展的基本功,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核心之一,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载体,也会变成未来教师专业技能评价的新指标。能写出好的作例,做出具有标识性典范性的坐立研究成果,是衡量教师专业技能的新标准。
什么是好的作业呢?
1.满足基础奠基的作用。
作业设计的过程必须针对“双基”的需要,设计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为主的作业与练习。
2.多维发展的需要。
作业完成的过程,必须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多元智能的发展。
3.坚持问题导向。
要解决原来作业功能单一,作业原料匮乏,作业理念偏差,作业布置随机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统一的缺点。
4.构建作例体系。
5.探究作例理论。
6.凝练中国经验。
作例研究是“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产物,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和路径,需要更多的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走进这个领域,走出一条教学改革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