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大概是这几天西安交大校园一角,一丛丛腊梅盛开的场景,这些腊梅衬上校舍的青砖灰瓦,使得冬日里的老校园别有一番韵味。腊梅,实为“蜡梅”,因为蜡梅大多会在腊月开,人们就误用成“腊”,描绘其香如梅花、色似黄蜡,久而久之“蜡梅”与“腊梅”并用,再无对错之分。蜡梅花开之日多是瑞雪飞扬,欲赏蜡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又因蜡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
蜡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迎霜傲雪,岁首冲寒而开。季节流转但雅韵风流,总在数九隆冬时节,腊梅争先报春,玉质金裳,体弱香永,或盛放,或含苞,花朵茂密,形态各异。朵朵金黄色的花瓣,在冬日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令人陶醉。这美景引得匆匆而过的人们驻足流连,戓凝神观赏。要看娇容点点蕴芬芳的腊梅花,就来交大校园美景里寻觅吧!在我的家乡,南国的花市上,这个时节就可以去买来几枝含苞的腊梅,回家插入大花瓶中,供于书案之上,其清香弥漫室内,幽香彻骨。可惜没有故人远来,可以问一问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余秋雨笔下,形容蜡梅的美,只用两个字——冷艳,“在腊梅眼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世上爱蜡梅者,多爱它的“高冷”。相传赵飞燕尤喜蜡梅,汉成帝为讨她欢心,不仅将蜡梅植于殿中,还每天为她采来蜡梅装饰于额上。最著名的梅花妆则来自南朝的寿阳公主。传说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公主略倦,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此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梅妆”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跟着仿效起来,因此才有了风靡一时的“梅花妆”。
可是,腊梅花的开放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设法采集花朵的黄色花粉,将其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其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然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这些用黄色花粉染制而成的饰物被人们称为“花黄”。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是少女们一种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这从当时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一诗中有句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南朝梁陈间诗人徐陵《奉和咏舞诗》一诗中亦有句云:“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大家熟知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也有诗句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原来,额黄、花黄,风流之源头,竟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腊梅。
暮雪千山,寒江独钓,腊梅盈香,独在一隅。
古时文人踏雪寻梅,看的是风送香来,相随寒至,雪助花妍的明艳。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我想每个不同的人,都是为了那份独特的天份来到世上,只是有人一开始就发现了自己的天份,而有的人一辈子始终不知。一个人的品质,其实与腊梅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如果只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喜爱腊梅,只因它有严冬傲雪独自开放的风骨,有冷香脉脉静静开放的性格,有不与众花争艳不为众生追捧的品格。是冰魂玉骨,还是素心铮骨,这种不走寻常路、不随庸脂俗粉的花,天赋与风流标致,天地间独留清香,最是让人难忘。“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腊梅开早了
没进腊月
腊梅悄悄开了
青瓦做衬
红墙为裳
一枚枚冻黄
浅苞纤蕊
搵玉匀香
镶嵌在曲枝上
只叹寒雪未至
听谁浅吟低唱
这腊梅
真的开早了
挂在
岁寒画廊
开百花之先
傲然屹立于寒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