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实录:说说你的教学目标
(根据回忆侧记)
各位评委、各位考官,你们好。
今天评委们给我的说课题目是,“说说你的教学目标”。而我抽到的内容是《稻作文化的印记》。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评委们是想听听我是怎么确定《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
我以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而教材内容的编写,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下面我从“课标”“教材”“学情”三方面入手,来说说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说课标
课标中,跟《稻作文化的印记》相关的内容有2条,分别是: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我对以上两条的理解是,⑴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⑵借助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来描述出典型地区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材
本课《稻作文化的印记》,是第三单元“区域特色”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始,主要讲述平原地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选取了典型区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为案例,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特色。
教材共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降水、土壤……等;然后介绍了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水稻生产;最后介绍了水稻生产带给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大致从物质、社会、精神等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生产的内涵。
教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编排上,地图、图片、图表等多种素材并用,适合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学情
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环境(地形、气候、降水等)的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应该能够分析出湄公河平原为什么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但限于其知识面,学生对于水稻种植及由此而带来的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应该并无太大的直观感受。
鉴于以上教材内容和学情,所以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上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我的说课思路大致就这些。谢谢!
附:18分钟的候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