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问我,能不能试试写有关亲子方面的文章,今天试着将《怎么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其中一部分写一下。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我们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我们的说话方式会随之改变。
但是,如果孩子说的话让我们生气或者焦虑时,我们立即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1.用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会更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3.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只会更难过。父母通常不会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们或多或少地都有感受没有得到尊重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不尊重别人感受的时候,我要用这些技巧多多练习我的接纳他人感受的“新语言”,学习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