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沈从文先生,大约是因为一句话和一本书。
这句话流传甚广,很多人都听说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对,这句话就是沈从文先生在人生最美的阶段,用最美的文字,写给他的爱人张兆和的。
而那本书,自然就是《边城》了。
《边城》犹如一幅或浓或淡的水墨画,展示了湘西边陲小镇的美和淳朴,以及人性的至纯至善。
感动之余透着些许的忧伤,再美好的爱情,却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到底是有些遗憾的。
然,沈从文先生和他的文字却从此留下了印象。
接着又从汪曾祺的散文中读到沈从文先生时,却又更加深了印象。
在汪曾祺的笔下,沈从文先生作为他的老师,是这样一个人。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
他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比原作还长。这种读后感往往见解精到,文笔讲究。当然,除了写读后感之外,他还会介绍学生看一些相近似写法的中外名家作品,进行对比借鉴。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他教书,总是想为学生省点事,而不怕自己麻烦。他做事总是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有些资料找不到,他就自己用小行书抄写。学生习作写得比较好的,他就做主寄到熟悉的报刊上发表,“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每次进城,宿舍里从早到晚都是同事和学生。不是借书求字,就是谈天说地。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却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就是借给别人看,而别人借走不还,他从来不放在心上。
这些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从教时候给汪曾祺的印象。也让我从中读懂了沈从文先生的才华和学生对他的爱戴。
我知道沈从文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作《湘行散记》,但遗憾的是还未曾读过。
但我从其他书籍里碎片化的读过一些先生的散文。犹记得先生对自己年少时的描述,让我见识到了如此温文尔雅的先生却也曾经是一个顽劣不堪、逃学的熊孩子。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县的一个军人世家。家境宽裕,六岁就被父亲送去了私塾。
但是私塾里的老师狠辣无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凡是私塾中给予小孩子的虐待,我照样也得到了一份”。
于是,他不喜欢读书,不好好上学,就跟着那些大一点的孩子抵抗顽固的私塾先生,他们逃学,而且为了掩饰就说谎逃避处罚。
他说:“我的长处到那时只是种种的说谎。我非从学塾逃到外面空气下不可,逃学过后又得逃避处罚。我最先所学,同时拿来致用的,也就是根据各种经验来制作各种谎话”。
小时候的沈从文是调皮顽劣的,但也正是这段逃学的经历形成了他一生的性格和感情的基础。
正如他所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当然,他逃学的这种顽劣行径,让他的父亲非常愤怒。他父亲是军人,本身就很严厉,威胁他若是再逃学再说谎就砍去他一个手指。
可是这个逃学成瘾的熊孩子怎么可能被父亲的训诫所恐吓,“机会一来时总不把逃学的机会轻轻放过。”
然而,这个想方设法逃学的孩子他究竟去干了些什么呢?
不是玩耍,不是做坏事,而是边走边观察。
他去看城外庙里的人下棋、打拳、骂架、做事;他去看戴了极大眼镜的老人低头磨针;看雨伞铺子、剃头铺子、皮靴店、肉店;看染坊、豆腐作坊、看黑白无常那种冥器店;甚至还去看牢狱里头天杀的还没被收走的尸体。
当然,就连杀牛的步骤都被他弄得清清楚楚,更或是铁器的制造程序也不会弄错。
如他所说:“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那么,他明白了什么呢?
他经常因为逃学说谎被罚跪,然后:“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从这句话里我们便能感觉到想象力是多么的美好。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它概括了这世上所有的一切。
也怨不得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是那么的美好,观察和想象力奠定了他所有文字的基础。
欣赏一个作者,其实很简单,大概就是从一本书、一段话开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