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认清了孩子的脑力劳动乃至整个精神生活要在那样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健康,我们便决定要从研究孩子的健康状况入手。”当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不能忽视,那就是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健康状况、充沛旺盛的精力,才是激活儿童精神力量的源泉。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孤立于儿童之外的,而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当儿童学业落后、知识贫乏、跟不上学习、完不成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改进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关注学情。如果教师能透过学生糟糕的表现,深入去研究一下,可能就会找到真正的原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谓思维迟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于大脑皮层细胞的什么生理或功能的改变所致,而是由于整个机体的毛病造成的,这是连孩子自己也感觉不到的毛病。”上课的进程越快,脑力劳动越紧张,孩子就越容易陷入精疲力竭的境地,久而久之,学习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而是沉重的负担。
在很多追求高效课堂的呼声里,苏霍姆林斯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允许教师热衷于‘求效率’、‘快速’的教学方式。”那些把孩子的精力、体力压榨到极限的所谓高效率,那些把儿童的头脑当成可以无休止输入的电子产品的做法,也许早已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孩子首先是人,忽视人的身心健康而追求的教学业绩,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这样的教育走不远。
当我们把“人”放在第一位来审视教育,就能理清思路,做出取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智能电子产品是否能够取代教师?我想我们都知道答案。教育指向人的生命成长,而不是机械化标准化的量产,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他们的身体、心灵会因为遇见一位好老师而变得更健康,更丰沛,还是相反呢?儿童的精神力量会因为良好的呵护、培养变得更强,还是在疲于应付中慢慢消耗?不同的目标设定,将把他们引向不同的方向。
记得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 听着操场上传来的孩子们嬉戏的声音,突然意识到,尊重生命,顺应规律,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成全生命的成长。从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出发,给予他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保护天性中的善与美,你会发现,原来教育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