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的选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想象所选文章,情感表达是比较明显的,为学生初步体会思想感情提供了支架。《古诗三首》没有明显的体现,主要服务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从第二课《乡下人家》开始,《乡下人家》借助泡泡点名抓结尾处关键句来体会课文情感;《天窗》除了用课后练习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句,还借助泡泡点明阅读时也需要关注并理解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句;《三月桃花水》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抓关键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学习《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学生很快地就发现了文章的写作结构为总分总,其中最后一段为总结(段)句,但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也是作者感情升华(抒发)的部分。如何让他们转入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于是我抛出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问题: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乡下的什么感情?
他们果然以常用词“喜爱和赞美之情”做出了回答。(出于套路)我告诉他们这就是课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感情不是直接的“我爱乡下!我赞美乡下的人家!”而是用了其他文字来表达。他们似懂非懂,我于是让他们再次朗读与体会最后一段。之所以觉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间都美不就是因为喜爱这里吗?说到这个份上,他们似乎明白了,也注意到了一旁气泡的用意。我再顺势提出“关键语句”一说。此课顺利结束。
教学《天窗》时,我试着让他们自己去找表达课文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很快,就有同学依据学习第一课的经验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们看到的都更真切,更扩大,更复杂,更确实!” 经验果然好使,但这只是惰性知识再现,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我让他们再次反复读课文,尤其是课文中讲述夏天阵雨和夜晚睡觉时孩子们透过玻璃天窗展开想象的片段,从而感叹——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他们这才发现“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可见其重要性,再联系到旁边批注的气泡,他们又增加了“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关键语句。”这一概念。
两种寻找关键语句的方法都见识过了,那么最后学生理解运用如何呢?进入到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时,学生中还真的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说“三月的桃花水”是关键句,理由是这句话出现的最多,尤其第三段和第五段“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四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直接占用了一整段。另一部分人则说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一个“啊”一个“沉醉”,情感表达已经足够明显了。我不禁为这些同学叫好。
那些认为“三月桃花水”就是关键语句的同学似乎还不甘心,我以一个简单的问题驳回了他们“三月桃花水”是一个句子吗?(事后想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恰当)“桃花水”其实是一个词语,只是作者对春雨的一个比喻,说是出于对优美语言的需要还行得通。
到此,本单元要素训练全部结束,运用又如何呢?我把单元习作看作是一个检测的手段。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并表达出自己的快乐感受。这一要求跟本单元语文要素相互联系,从内容看,本单元课文从乡村生活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和感受;从表达看,阅读课文时抓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思想感情,为习作时如何表达感受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通过收上来的习作来看,一半的同学在《我的乐园》的结尾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当然,不是那种“我爱我的乐园”这样的直接抒发,而是“在这个乐园里,我收获了……”“这块小小的天地,已经成为了我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则介绍完乐园以及乐事后就直接完了,属于没有结尾的无疾而终。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的结尾基本类似“这就是我的乐园,你喜欢吗?”“我喜欢我的乐园,你呢?”等等。
如此看来,学生是否真的掌握这一要素光看学生在阅读中能否运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够,能否试着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