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 会试并没有对被录取者的籍贯做出限制。 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 年) 至明成祖永乐一十一年(1424) 之间的 9 榜进士中, 共录取进士 1938名, 其中南直隶、 浙江、 江西、 湖广、 福建、 广东等南方省籍的进士达 1621 名,占总数的 83.6%, 广西、 贵州、 云南、 四川等西南部省份的进士共有 92 名(其中包括高丽进士 1 名), 占 4.7%, 而北直隶、 河南、 山东、 山西、 陕西等北方省籍的进士共有 225 名, 占 11.6%。 可见南方士人在科场中仍占压倒优势, 9 榜合计南方平均每省有 270 名进士, 北方平均每省只有 45 名进士。
直到洪熙元年(1425 年), 仁宗即位才将改革会试录取方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仁宗召见内阁首辅杨士奇, 向他征求教育和科举改革的意见。 因学识出众, 杨士奇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 充当了编纂官。此后, 杨士奇进入内阁, 永乐二年(1404年) 担任辅助皇太子的官僚, 在这一过程中他和后来成为仁宗的太子朱高炽结下了深厚的师友之情。
仁宗说:“科举取士存在很多问题, 必须进行改革, 您认为应该怎么改呢? ”
杨士奇回答说: “皇上, 科举取士必须同时照顾南方和北方的读书人。”
“问题是北方人的文化水平远远比不上南方人啊, 怎么能兼顾呢? ” 仁宗反问道。
杨士奇这个南方出身的大学士毫不吝啬地赞扬了北方的读书人, 他说: “自古国家用人都是兼用南方和北方的读书人, 北方人率直、 胸怀开阔, 国家栋梁之才多是北方人; 南方人则聪明, 文化水平高, 但有点浮躁。”
“哦, 朕也觉得科举应该同时兼顾南方人和北方人, 那么科举怎样改革才能兼顾呢? ” 仁宗谦虚地向他的老师请教。
杨士奇说: “皇上, 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 现在科举采用弥封试卷, 考生的姓名、 籍贯等信息都看不到, 使考官录取时不知道考生是来自北方还是南方。 由于弥封制度是关防的重要制度, 我们不能改变, 需要继续采用弥封制度, 但只要在朱卷的卷面写上‘南’ 、‘北’ 两个字, 来区分考试的籍贯, 试卷也就相应的叫“南卷” 和“北卷”。 在此基础上, 再确定录取比例。 在下觉得依照目前的情况,可以将会试的录取比例确定为南方读书人占六成, 北方读书人占四成。 如果某科录取100 名贡士, 那么录取 60 名南方读书人, 40 名北方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