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先有感觉,之后才动脑思考的。你如何因应及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因为人类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了解自己的感受。
婴儿纯粹是凭感觉生活,你必须投入全部的关爱,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情感健康打好基础。
你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孩子和他的感受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无论是什么感受,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感受遭到否定时并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躲继续恶化,未来再冒出来制造麻烦。感受时需要获得倾听的。肯定、认真对待、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
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
当我们的感受总是能获得父母的抚慰时,无论那是什么感受,我们长大以后都会乐观地看待它,未来也不容易陷入抑郁或焦虑。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情绪,总是有人接纳我们;无论我们感觉有多糟,一切总会雨过天晴。
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纠正错误。
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压抑2.反应过度3.包容
如果孩子知道他会获得你的关注及抚慰,但不会遭到指责,他更有可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这是指你陪在他身边,了解并接纳他的感受,不会觉得他的感受令你产生压力。
包容是指看到孩子的愤怒时,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受到愤怒的惩罚或被情绪压垮。
你可以把那些麻烦的情绪想成汽车仪表板上的警示灯。油箱的警示灯亮起时,你的反应不该是把警示灯拆掉,使它无法再闪烁,而是赶快为汽车加油,让它顺利行驶。对待情绪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尽量不去忽视它或压抑它,而是关注它,通过它去找出我们需要什么,并把握机会争取。
我们如何管理我们自己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管理他的感受。感受和本能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否认孩子的感受,那可能会削弱他的本能。孩子的本能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当我们责备孩子哭闹时,我们就给了孩子两个哭闹的理由:一个是最初让他感到难过的事;另一个是父母生气了,而他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认真看待孩子的感受,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与抚慰,他们将逐渐学会内化那种抚慰,以后就能够自我化解。
你需要练习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是去压抑情绪或彻底爆发,而是承认你的感受,并想办法安抚自己或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孩子可以学会运用图片、绘画、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开始学会掌控情绪,而不是任凭情绪摆布。
表达悲伤虽然痛苦,但我们每次把悲伤表达出来后,悲伤或多或少都会减少一些。
导致亲子关系及孩子心理健康出问题的裂痕,只有在不修复时,才会变成问题。
言语的效果是有限的,行为可以让效果进一步发挥。爱无法委托他人来表达,有些育儿工作可以请人代劳,但爱无法代劳。此外,爱也无法延迟给予:它无法等到周末再给,孩子每天至少都需要从一位家长身上获得爱。
唐纳德.温尼考特观看孩子玩捉迷藏时发现,“躲藏起来是一种乐趣,但没人发现自己时却是一种灾难。”成年及童年时期,我们可能都喜欢藏匿一些秘密,但如果没有人在我们想要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和时间点看到我们,那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
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
陪在孩子身边,关注他,也关注你自己的不安。持续聆听,必要时拥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