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盘:学会了课题分离,也就学会了和烦恼说再见。
今天来聊聊课题分离这个概念,直接讲什么是课题分离太过生硬,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带入到具体的情节中更能方便理解。
所有做家长的朋友们,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
清晨,自己一边忙着做早餐,一边担心孩子上学迟到,同时也害怕自己上班迟到,可孩子呢,赖床不起。
这个时候,你一下子就发怒了,很容易就会说出诸如下面这样的话:
“看看现在都几点了,还不快起?”
“要迟到了,快点儿起床!”
“赶紧起床,再不起床我打你了哦!”
“我这早饭都做好了,你怎么还在睡?”
上面这些话不但不能让孩子立马起床,反而会挑起与孩子之间的“战火”,使家庭氛围变得紧张。
同时还可能会导致你一整天上班都没好心情,孩子一整天上学都没好心情。你的工作受到了影响,孩子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类似于赖床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让孩子看书学习就是不听,让做什么事情偏不做,孩子总是跟你对着干。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老是赖床不起,这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
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孩子的课题分离开来。
那怎么区分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呢?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孩子不学习最终就会承担后果,考试不及格 考不上大学等等。
这个时候肯定有人会说了:做为家长监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这是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妄加干涉。
我难道要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学习,堕落下去吗?
的确,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
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
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当然,并不是说就对孩子放任不管,正确的做法是: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会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要知道,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存在,在你命令孩子去学习的时候,就打破了这种平等,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就是其跟你对着干的原因。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
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
要知道,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孩子也是一样。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跟孩子好好沟通,告诉他学习会得到什么回报,而不学习会产生什么后果,让他自己进行选择,父母不要妄加干涉。
简单来说,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以上就是关于课题分离的概念,它不光可以应用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其他各个方面都能派上用场。
只要和人产生关系,就需要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所以,当我们遇上烦恼时——人的一切烦恼本质上都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
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