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局限与潜能
读书的感觉真的很奇妙!有的时候读起来行云流水,有的时候却磕磕跘跘,想要放弃。本来对“悖论”二字感觉很困惑,但是一层层的剥开上面的遮挡,终于看到了一点光亮。
悖论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认知方式,也是一面用来查看的透镜,我们从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作为优质教学之源泉的自我。
什么是透镜?透镜是球面的,通过这个透镜可以折射出我们与学生,学科,与同事相遇。在与他们相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的认识彼此,获得了优质教学的源泉。当悖论成为透镜,教师与学生是悖论,自我与他者是悖论,但是通过外在的折射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自己。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当设置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然后抽人回答时,讨论时学生非常活跃,但是抽人回答时鸦雀无声。我们会疑惑,讨论的不是热火朝天挺好的吗?可是为什么不愿意单独回答了呢?这是教学中的一种悖论。
当设置了一个游戏学生深受学生喜欢,大家都想参与其中,但是课堂上的机会是有限的。这个时候课堂上的纪律容易受到影响,课堂常规受到了考验。而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悖论。
同一个教师今天上课可能高奏凯歌,明天上课则铩羽而归。即使我们一个老师讲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教学悖论。
这就像帕·帕尔默所说的自身特长的负面影响或局限!如果要精准把握课堂,做到“收放自如”,这很考验教师的功底,这个功底是长时间和学生磨合才能成就的。
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用悖论式的观点来理解,才是我们拥有优质教学的源泉。
“上课的气氛是沉闷的、烦人的,我恨不得赶快了结了这门课。我后来之所以在这个班还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那只是因为我对这班学生的学习不做指望而降低了心中的上课标准,说来真叫人啼笑皆非:我是对这班学生大失所望做了迫不得已的让步才换来与他们上课时的相安无事。我憎恶以无可奈何的方式去教学或生活,可应对这班学生,听之任之似乎是我唯一的出路”。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马上想起了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一班的学生上课都很配合,至少在纪律上比二班要强很多。每次踏入二班的教室之前,我需要给自己打气,另一方面也祈祷着班上的捣蛋学生可以安生下来,让我心平气和的上完一节课。对于这个班的标准一直在下降,表现在纪律和成绩。纪律上,从要求他们上课坐端正,认真记笔记这些最常规的要求到上课不说话就可以,成绩上最低要求是能让我学期末不是全镇垫底老师就可以。我内心渴望摆脱这个班级,因为感觉和他们说话都很费力,在学校见面,学生是在你面前扮鬼脸,本来这可以当做是学生天真的行为,却由一些捣蛋不听话的学生做出来,内心觉得气不打一处来。感觉自己在他们面前像个竭斯底里的泼妇。
借用帕尔默的观点来看,即我与学生是彻底分离的,在身心上。
“如果教学方法不是扎根于教师的本心,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花样翻新对任何人都毫无作用可言。”
而这告诉我,当与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考虑教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教学技术问题固然重要,但更应该静下来思考我们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不快。痛苦的内心活动,从而肯定自己的恰当与不可取之处,触摸我们的内心与本心。
我不敢直面自己的局限,总觉得自己身上存在着多种不足,但是内心又渴望改变自己。而我也明白了对于自己的局限不要“马上修补”,而是要深入地理解特长与其局限想联系的悖论,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就是相反相成的悖论。
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一方面保持自我,拥有自我意识,理解自我,感受真实的自我感受,另一方面借助他人这个透镜不断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