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发现很多孩子因不知道8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位置,有的孩子也不知道太阳系的行星有哪些,所以画出了这些情况:
虽然这是太阳系的第一课时,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正确的知识在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时就告知给他们,第一次的印象是最深的。所以我让孩子们马上翻到第二课《八大行星》,读课文,看八大行星与太阳位置的数据表格图,马上完成活动手册上第二课的第一题,按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位置填写表格,再返回修改第一课他们自己先画的太阳系大家庭的图。但这时有孩子画的又出现一个问题,把八大行星和地球并排画在一条线上。
八星连珠,这孩子创造了天文奇观(„ಡωಡ„)栓Q。而且最后第八颗行星海王星,他还画不下了,只有把别个插空了(ꐦÒ‸Ó)你个老六。为了避免其他孩子效仿,我赶紧补充天文常识,每颗行星都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运行周期,八颗行星同时运行到一条直线上的几率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家可以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分散画。于是又出现了这种画法:
相当分散!但看着总觉得还是有哪点没对(˃ ⌑ ˂ഃ )于是,我又提醒孩子们把每颗行星的运行轨道添上。
这是一个孩子用另外颜色的笔改后的图。
但大多数孩子还是将就“八星连珠”图添上轨道了事。
老师们,我这样教,对不对呢?
在教学五下3.5《合理利用能源》时,有个模拟温室效应实验,实验结果应该是密封袋内的温度上升得比密封袋外快,以此模拟温室气体包围地球的状态。但我实验时居然发现两个温度计放阳光下,而且是下午第一节课阳光直射的窗台上,同样长时间,袋内的反而比袋外的低好几度!当时温度已38度,4楼上课如同在蒸笼里!我当时只有按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把袋内温度报得比袋外高一点,这种实验情况真不好给孩子们解释!其实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确实也遇到过类似情况,窗外热浪滚滚,我们如果把窗户、窗帘提前关上,室内确实就会凉快些。老师们,你们上这课时遇到这种情况了吗?你们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呢?
另外,实验记录表第一栏“时长”,我们到底是按累计的时长计,还是每次重新计时2、3、4、5分钟?比如计2分钟时,是接着前1分钟,再计1分钟,合起来的2分钟,还是单独重新计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