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拖延,迟迟不肯行动,即便勉强行动起来了,也是做事拖拖拉拉,总想找理由放弃,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
今天,老蓝教大家几战胜拖延、提高行动力的几个方法:
1、从简单的做起。
拖延着迟迟不肯开始,因为被眼前要做的事情吓住了,觉得事情太难了,超出了能力范围之外。其实有些事情的难度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真实情况并没有后那么难,关键是要动起来。那何如动起来呢?就是简单的开始,比如你要写篇文章,不要想着一口气就能写完,你可以先从写标题开始,写完之后,你再告诉自己,不如再写个开头吧?100个字就好。就这样,慢慢地行动起来。
这里还有有个小技巧,就是在心里从一数到五后,立刻开始行动,不管有没有准备好,其他的什么也别想,这招非常管用,百试不灵。
2、增加仪式感。
我一个朋友,写作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开始前,把书桌和键盘用湿纸巾擦一遍,接着开启电脑,打开写作软件到写作界面,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迪迦奥特曼的手办和点香的摆件,一个放在电脑左边,一个放在右边,最后再点上一根香,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立刻开始写作。
这就是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让他不会在写作这件事上拖延。
当这种仪式感成为一种习惯,和写作过程结合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它成为写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属于简单容易的那一部分,当这一套仪式完成后,其实算已经正式开始写作了,那么接下来打字部分的工作就很容易继续下去了。
所以,小伙伴不妨也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仪式吧!
3、制定的计划要明确、具体,可参考SMART原则。
很多人制定的计划完全没有指导作用,因为不够明确和具体。
比如你想在休息天精进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这样的计划:
早上:9:00-10 :00 写作
休息10分钟
10:10-11:10 写作
休息10分钟
11:20-12:00 阅读
下午:......
这样的计划完全是无效的,你以为到点就会开始写作,然后很顺利的写出一篇文章,紧接着又读了一本帮助很大的书,一天下来,你会收获满满。
实际上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用20分钟在想今天到底要写什么,等到想好了主题后,又突然想要不要换个地方,于是又花了20分钟时间来到图书馆,图书馆人很多,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花了10分钟,等到打开电脑写作的时候,已经是10点钟了。你终于开始写了,写了100个字后,又想起来有另一篇更重要的工作总结要写,于是只好先写工作总结,等写完后,已经是11点半了,看想着早上继续写文章是来不及了,不如先回家吃饭把。
这就是不够明确和具体带来的后果,计划中只安排了写作,但是在哪里些,写那些内容,写多少字,写到几点钟,这些都没有制定出来,造成的后果就是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
一个好的的计划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推荐大家使用SMART 原则。
我以写作为例,解释下每个字母的含义。
S(specific):确定具体的(例如:设定目标位为:写某某文章的读后感,而不是:写作)
M(measurable):可衡量,要量化。(例如:字数至少达到1500字,而不是:一篇文章)
A(attainable):可完成(例如:设定目标为:字数20000字,配图10张以上,这可能超出了能力范围)
R(relevant):相关性 (例如:不要把与写作无关的事情加进来)
T(time-bounding):设定完成截止时间
4、不做太难的事情,在舒适区边缘行动。
为什么我们做事情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做得事情太难了,超出我们现有能力范围之外。
比如一个平时根本不运动的人,想要通过跑步来减肥,他一上来就跑个3000米,第一天他可能坚持下来了,但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放弃了,因为一次性跑3000米对他来说太难了,他因该从慢走开始,然后运动几天后跑走结合,再过几天后开始慢跑,等身体也适应了慢跑的节奏后,开始加快速度,但要一点一点往上加。
最合适的跑步速度应该是:有点喘,但能坚持下来。
当然,也不能掉入另一个极端:一直待在舒适区里,不去挑战新的难度。
还是以运动为例,如果你只是慢走,也不增加走的距离,那你可能永远也减不了体重,肺活量、肌肉强度等身体指标不会任何改进。
5、锻炼身体。
我们以为那些学习更刻苦,更努力的人,是因为具有更强的意志力,更强的精神力量,但其实所谓的意志力、精神力量本质上还是和一个人的肉身有关。
一个身体更强壮、更健康的人肯定比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精力意味着更长时间的坚持、能投入更多的时间、效率也更高。
所以,锻炼身体不仅能强壮我们的身体和大脑,还能帮助我们提供意志力。
6、增加进度条。
玩过电子游戏的人都是知道,大部分游戏都有一根进度条,用来表示你的经验值,以及还有多少经验值你可以升到下一级。
不要小看这根进度条,有了它,这个游戏你就会不停地玩下去,因为它给玩家提供了一个确定性,就是让玩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当前的进度在哪里,还有多少经验值才能升级,人类大脑偏爱确定性的事物。
其实,我们的人生成长过程也和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都是不停的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然后取得经验值,获取奖励,但我们的人生没有进度条。
有时我们遇到了困难卡在某个地方了,怎么也过不去,因为看不到进度条,不知道过了这关后,下面还有哪些困难,到底还有过多少关才能升级,所以,很多人干脆放弃了,不玩了。因为后面的事情不确定,我前面说过,人类天生喜欢不确定的事情。
这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加个进度条。
假如你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然后把这个终极任务拆分,比如说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成为一个作家;第二阶段,成为一个在网络发表过阅读量10万加的作家;第三阶段,成为一个作品能卖出去钱的作家;第三阶段,......
怎么实现第一阶段呢?你规定达成第一阶段的经验值是100,完成一篇10000字的文章获得10个经验值,当你写完10篇万字以上的文章时,你就可以以想世界宣告,你是一个作家了。
好了,接下来就是完成第二阶段,它所需要的经验值是1000,现在写一篇万字以上的文章经验值降为1了,拆解一篇范文的经验值是5,报名写作课的经验值是10......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给你的各种努力行为定一个经验值,然后没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增加相应的经验值。
这时有人要问了,等到我累积了1000经验的时候,写得文章还是没有一篇过10万加,该怎么办啊?
我想说的是,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是切切实实的行动了,然后收获了成长和进步了吗?我们给自己加进度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让自己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吗?相信我,如果你真的坚持下来了,你是不会在乎那个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有没有完成的,因为你之前完成的那些无数个小任务,会给你带来持续前进的动力的。
7、借用“重复”的力量。
《礼记·中庸》有一句话叫:”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得不怕用“笨办法”。现在的人普遍都很焦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快速的完成一件事情,“30天了解一个行业”、
“三个月学会一项节能”、“每个月体重减10斤”、“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30岁前财富自由”.......但现实就是:有些事情就是无法速成的,有些过程就是不
省略的,比如“怀胎10月”,比如植物的成长。
什么是“笨办法”?就是敢于比别人慢,敢于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遍不成功就两遍、十遍、白遍。告诉自己:我比较笨,不像别人那样是天才,得比别人多做几遍
才行。
8、建立(随机)奖惩制度。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嗑瓜子总会停不下来,明明瓜子也不是那么美味呢?
因为嗑瓜子容易带来反馈,而且还是在正反馈。你每嗑出一颗瓜子,就是一个微小的成功,成功带来的正反馈给嗑可下一颗瓜子提供动力,
这样就会一颗接一颗不停地嗑下去了。我们的行动依赖外界的反馈,正反馈带来动力,负反馈带来阻力。
建立奖惩制度就是人为的给我们的行动制造反馈,当我们做出有利成长和进步的行为,比如阅读和锻炼,就要及时给与奖励,为下次的行动提供动力;当我做出不利与成长和进步的行为时就要给与惩罚,比如玩手机和睡懒觉等。
我一个200斤的同事为了激励自己减肥,给自己了这样的奖惩制度:瘦2斤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瘦10斤就给自己奖励一个限量的海贼王手办,瘦下去越多奖励越大;
当然如果喝了一杯奶茶,就惩罚自己操场跑3000米,连续3天没有运动,就惩罚自己3天不能玩游戏......
他这样做之后,半年内还真瘦了30斤,而且这个过程一定也不觉得痛苦,他还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要把体重减到140为止。
9、借用“社会助长”的力量,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比如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行动。
一个人独处时,和在人群当中,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一个在家时,他会引吭高歌,不管唱得好听还是难听,如果你让他再KTV里唱一首,他是死活不肯的,因为他在外人面前必须维持自己的形象。
当我们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里,周围的人都在安静的学习和看书,这时我们更容易去学习而不会只顾玩手机,因为我们出于自我形象维护的需要,不想被周围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还很装的人。这就是“社会助长”的力量,它无形中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时容易分心,不自律,可以找志同道合的的小伙伴一起努力,现在网络上就有很多人在一个直播间共同学习,效果还不错。
10、买贵的学习“装备”。
许岑在得到APP的课程《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中,说到自己练习吉他的事情。
他说他当初学习谈吉他的时候,买了一把47000块钱的吉他,而且这钱还是问别人借的。
自从买了这把吉他后,他练习变得更专注了,每天都要至少连4个小时,他说:“47000块钱的吉他,你少弹一会儿就是一种浪费啊!”
你想假如是你的话,花了47000块买了把吉他,不练出名堂来是不是有一种亏大发了的感觉,就算碰到点难处,你也会咬咬牙坚持下去,对不对?
如果你的吉他只是花了几百块钱买的,要是碰到困难,你可能就会放弃了,因为你心里会想:几百块钱我还亏得起。
“厌恶损失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损失会比收益更敏感,也就是说丢失100块钱带来的难过感受,比得到100钱带来的喜悦感受更强烈,人们会尽量避免体验那种失去的感受。
比如你想学篮球,并计划每天练习1个小时,于是你买了一个1000元的篮球开始练球。练了2天后,你觉得每天练球很累,不想练了。
那么这时等于你损失了1000元,如果这个损失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比练球带来的感受要强烈,你就会继续联系,反之就会放弃。
所以,理论上来说,你买的学习“装备”越贵,就不容易放弃。
这里的贵是相对而言的,是对应个人的经济水平的,价格在承受范围之内,但是损失了会让人难受好一阵的那种。
11、选择或创建合适的环境。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人在篮球场边上,看到有人在打篮球,就很想上去打一场,我在家里的客厅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冲动,反而总想打开电视找部电影来看。
这就是环境带给我们暗示作用。在餐厅里就像吃饭,在KTV里你就像唱歌,在运动场上你就想运动,在泳池边你就想下去游泳......
那么,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学习,就一定不能选娱乐的场所,而是要选那些带有“这是学习的地方”这些提示的地方,比如图书馆、教室、书房等。
如果自己家里有书房的小伙伴们,一定不要在书房里打游戏、玩手机、刷剧等这些娱乐活动,书房一定只能是学习的地方,这样当你在书房里时候,你就会主动学习,
而很少会拿起手机娱乐,因为潜意识会暗示我们,这里是学习的地方,不是玩手机的地方。
12、主动休息:休息是为了更好的行动。
大多人不会主动休息,都是一直不停的做事,等到身体感到累了,脑子不灵光了,才想起来该休息了。
其实,这种做法不是很合理,等到我们的身体和脑袋吃不消了才想到要休息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负荷、低效率工作了很久了,想要恢复到高度专注水平的话,需要更长的时间休息。
如果想要大脑保持一致高效的运转,能够一直保持专注,就得学会主动休息。通常来说,每隔40到45分,就应该让大脑休息一下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上一堂课的时间是45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