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本改变我与孩子相处方式的书籍——《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不仅是非暴力沟通理念的创始人,更是这一沟通方式的全球推广者。
我们通常认为的暴力是肢体上的冲突或言语上的攻击。那么,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又是如何诠释“暴力”一词的呢?卢森堡博士认为,任何形式的言辞、态度或行为,如果它们倾向于批评、指责、羞辱、命令、威胁或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都会构成一种“隐蔽的暴力”。
书中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隐蔽暴力形式:(1)道德评判:比如说某人:“你很懒了”、“你太自私了”。这种贴标签的形式就属于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人,一旦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认知不符,我们便会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不好的。
(2)作比较:孩子考试没考好,大多数父母都会习惯性指责:“才考这么点,你看看谁谁谁,人家都考年级前五,你怎么不向她学习学习?人家怎么就能考那么好。”这种通过对比强调他人不足,也属于“隐蔽暴力”。
(3)推卸责任:使用“不得不”这类表达方式,。比如:“我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我欺骗……,因为……叫我这么做”;诸如此类,将行动和原因都归咎于外部因素的行为,便是在推卸责任。
(4)抽象化标签:如:妻子对丈夫说:“你总是这样不负责任,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总是”和“从来不”就是抽象的标签。这样的标签不仅无法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反而会加剧矛盾,让丈夫感到被误解和冤枉,从而产生反感和疏远感。
(5)忽视感受与需求:如:小明对朋友小李说:“你每次都不听我说话,只关心自己。”小李回答:“我才没有,你总是打断我。”在这个对话中,一方觉得被忽视,而另一方觉得不被尊重,但双方都没有明确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只是互相指责,导致了误解和隔阂。
这些都是暴力沟通的一种体现。这种沟通方式只会强化冲突,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而《非暴力沟通》不仅是讲沟通的艺术,更是教会我们理解与尊重他人。它告诉我们,沟通是为了建立连接、增进理解、减少冲突。书中详细阐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一、观察:观察实际发生的事情,并且不夹杂任何评判地表达出来。这要求我们在描述事实时避免掺杂个人的评价和情绪。
二、感受: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如伤心、害怕、有趣还是心烦?这一步骤要求我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发泄情绪或指责他人。
三、需要:识别和表达我们的感受背后的需要。这一步骤帮助我们从情感反应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四、请求:明确提出我们的请求,说明我们希望对方如何行动。这一步骤要求我们避免使用模糊、抽象或模棱两可的语言,而是具体、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期望。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孩子放学回家,将书包随意地放到了沙发上。有些家长通常会说:“你怎么又把书包扔到沙发上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总是这样(评判、指责和情绪)。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一点也不听话。(指责和抱怨)”诸如“又”、“总是”这一类的词语,都是属于在做评判,这一段话,不只有评判,还有指责和抱怨。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心生抵触。
如果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讲,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的书包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观察,讲事实)。这让我有点担心,因为我不希望家里显得杂乱无章(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担忧)。我需要家里保持整洁,这样我们都能感到舒适(需要:说出明确的需求)。你愿意把书包放回你的房间吗?(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这样跟孩子交流,孩子才可能理解我们的期望,也更容易与我们建立情感上的连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避免冲突,还能促进理解和合作。
在实践中,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用心倾听和真诚表达,提倡通过理解和接纳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而非评判和指责,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这一理念有助于家长和孩子建立起基于互相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前面我有提到,这本改变了我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具体是怎样的一个经过呢?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前段时间在给孩子收拾书包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不属于她的学习用品,有铅笔、橡皮之类的。换做平时,我肯定会大发雷霆,直接狠狠地训斥她,告诉她这种行为不对。
但那天,我更多的是在想,孩子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我问她那些东西都是哪来的,她坦诚有些是别人送的,有些是捡的,还有些是拿的别人的。我又问她,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刚开始她不愿意说。在我的反复引导下,看我没有要责骂的意思,才告诉我,是因为喜欢那些东西上面漂亮的图案。
我以平和的语气告诉她,拿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尤其是未经过他人允许将东西拿走,这种行径与小偷无异。刚开始她觉得我用小偷这个词语来形容,太严重了。我又以商场里面的东西来举例,让她明白所有未经过等价交换而随意拿走东西的这种行为都属于偷盗,她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很严重。
同时,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期望,我告诉她,如果这样的行为我不及时加以制止,以后只会让她做更多的错事而不自知。同时,我希望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还让她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会是什么感受,她告诉我,她会很伤心。
我告诉她,别人喜欢的东西不见了,也会跟你一样的感受。她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答应我第二天就把所有的东西都还回去。第二天回到家,她主动要求我检查她的书包。
这是我第一次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与孩子的深度对话,且效果立竿见影。之后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我也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跟孩子对话,孩子能快速地平复情绪,跟我认真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我通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学到的宝贵经验。
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强调了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无意识的暴力沟通模式,转而采用更加温和、建设性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只有当我们自身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艺术,才能真正引导孩子学会并应用这一技能。
总结起来,《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本改变亲子教育观念的书籍,更是一种倡导和谐、爱与理解的生活哲学。非暴力沟通不仅适用于亲子教育中,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情境,包括亲密关系、学校、组织与机构、心理辅导与咨询及其他任何性质的纠纷与冲突。它能帮助我们消除语言中的暴力因素,促进和谐共处。
在沟通过程中,它提醒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用爱的语言搭建起理解之桥。通过践行非暴力沟通,我们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更能培养出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孩子,为他们构建一个更为友善、包容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深入探索非暴力沟通的世界,用爱的语言陪伴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