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
1.联系上下文
例如:“诀别”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读一读。
2.联系生活实际
这位同学表达的比较准确,诀别和永别还是有所区别的,接着于老师举事例让学生区分诀别与永别。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学生真正明白了诀别的意思。
3.反复品读,加深理解
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母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时,让学生重点抓住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躲”“挡”出“笑”,让学生反复的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从“躲”中学生们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母爱是理解。从“挡”中学生们读出了母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失去希望,母爱是对儿子的呵护。从“笑”中学生们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宽容与忍耐,母爱是对儿子的宽容。
问题二: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1.方法指导
a.理解人物形象
读一个人要“察言观色”。(板书:言 行 色)
默读1、2、5段,画出描写母亲言、行、色的句子,在你的书上做上记号,记号是读书的结果,智慧在宁静中。
2.反复品读
在学习125段的时候,于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划出描写母亲言行色的句子进行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于老师让学生再读这些画过的段落,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学生不断品读的过程中,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问题三,于老师的这节课对你的语文教学有何启示?
1.书写指导无处不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字的笔画和笔顺最容易屡次犯错。对于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于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只要遇到易错难写的字,不管是什么时候,于老师总会认真指导、提醒学生注意。
比如:竖心旁的笔画最容易出错。于老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停下来指导学生“怀”字先两边,在中间。
2.朗读指导无处不在
a.“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第二个“雁阵”读轻一些。(范读)
b.老师范读课文时对学生的要求
边听边看课文,注意我读的时候,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体会老师是否能读出标点符号。
c.提醒学生自读时要求
读书要用心去读,要仔仔细细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反复的读用心去体会,请拿起书像我一样读,用心读课文速度不要太快,声音不要太高。
3.评价语精准
a.课题的朗读评价
于: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生读。(深情地读)。
师评:从他的朗读中可以看出他投入了感情。
生读。(声情并茂)
师评: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知道他对课文内容已经消化了。
b.课文的朗读评价
师:这位同学最大的优点:第一,声音很好听。第二,读得很有感情。第三,朗读读速度适中,很适合朗读。至于“地”的读音,你已经养成了习惯,平时要多练习,慢慢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