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曾以为教学的核心是把公式、定理讲清楚,让学生算对题目。直到第一次翻开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书中“教育应滋养思维,而非堆砌知识”的观点,像一道光,照进了我略显刻板的数学教学认知里,也让我对“如何教数学”有了全新的思考。
最让我共鸣的,是罗素强调的“好奇心是学习的起点”。过去备课时,我总想着把“20以内加减法”“图形的认识”这些知识点按流程讲完,可课堂上总有孩子走神——有人盯着课本上的插图发呆,有人偷偷用橡皮拼图形。读了书中“不要用规则困住孩子的探索欲”这句话,我才意识到:数学不该是枯燥的数字游戏,而应和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后来教“认识人民币”时,我不再单纯讲“1元=10角”,而是带来了超市价签、零钱道具,让孩子们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当孩子拿着“零钱”认真计算“买一支笔和一块橡皮要花多少钱”时,他们眼里的光让我明白:把数学放进生活场景,才能唤醒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觉得“原来数学有用又好玩”,这比单纯会算题更重要。
罗素还提到“恐惧会扼杀思维的活力”,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评价。以前看到学生算错题目,我会下意识说“这么简单都错,再算一遍”,结果越批评,孩子越紧张,甚至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初读这本书时,我想起班里一个总算错应用题的孩子,他每次交作业都低着头,生怕我批评。后来我试着按书中说的“用鼓励代替指责”,在他算对一步时就夸“这步思路很清楚”,出错时也先问“你是怎么想的”。慢慢的,他敢主动举手讲题了,甚至会说“老师,我还有另一种算法”。原来,数学教学里的“容错”比“纠错”更重要——当孩子不怕算错,才敢大胆思考,这正是罗素所说的“让思维自由生长”。
作为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数学老师,我或许还不能立刻改变所有教学方式,但我知道,从今天起,我会多花点心思把数学“变有趣”——教图形时带孩子观察教室的窗户,教统计时让他们记录一周的天气,用生活里的小事点燃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因为罗素让我明白,教育的美好生活,对数学老师而言,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每个孩子都能笑着说“我喜欢数学”,能在数字与图形的世界里,感受到思维的乐趣,找到解决问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