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1650天,中原焦点第10期读书打卡第80天。今天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由反应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反映评价是个体从他人那里得到有关自己的信息;社会比较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体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和情况,以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自我感觉是个体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一个人成功的体验越多,自我感觉越好,就越自信,自我概念就越积极。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自我期望值高,自主性强。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自我期望值低,做事情敷衍了事。
心理学家伯恩斯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取决于自我概念的性质,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悦纳躯体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树立自信。自信让心灵充满力量,面对机会和挑战,有畏惧也会依然前行,内心有个声音说:“试试看,说不定成功就属于我!”在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会听到自我对自己说:“你真行,继续努力吧!”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自我也会鼓励自己:“没事,你能行!”自信带给人的是正能量。而缺乏自信的人,内心常出现一个垂头丧气、屡战屡败的失败形象。当碰到问题时,会想:“比我强的人那么多,像我这种人怎么可能成功呢?”当受挫、失意时,会想“你真没用,做什么都不行,这么差劲……”无限的自卑、沮丧便贴身而行。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增强个体的动力,促进自身的进步,但如果自卑感妨碍了生活和学习,则不利于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