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随堂听课,让初三年级的这位年轻物理老师有些兴奋。其原因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超出了她的预期,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将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检查,看看是否做对?即便是已经下课,好几个孩子还在围在老师的身边,等待着老师给检查作业呢?以至于在下了课后,老师还不忘感慨的对孩子们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大加赞赏。
“你们今天表现太好了!是不是因为有了老师们的听课,你们的表现才如此的出色?就连平时从没有上交过作业的张**同学、李**同学都表现如此积极,长进也不小,今天的表现非常优秀!”
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老师也是笑得一脸的灿烂。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家常课的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守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填鸭式的课堂不放,很少去关注学生的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状态。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些什么?学会了没有?学到了什么程度?而新课标的修订,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需要我们的老师们更新教育观念,摆正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倡导下,需要将“教”“学”“评”三者做到一致性,把精准学习目标作为课堂的灵魂,突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发出挑战,对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做优化和调整,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能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也都在做积极的思考和尝试。开始关注我们的家常课的课堂效益,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开始在探索“学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在课堂上大胆的“放手”,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惊喜和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受制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总是习惯性的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敢相信学生。于是在课堂上就把包办代替当作是教师教学的必修课,不敢相信学生会有多大的潜能。在课堂上不敢放手,也不想放手,害怕学生演砸了课堂学习这场人生大“戏”。就连一些简单的知识获取都按部就班的不厌其烦的去讲授,去包办代替,而让学生却成为了课堂上的忠实听众,被动的学习。在在课堂上不管跨域雷池半步,也不想跨域雷池,守住自己的初心。而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依靠着时间加汗水来助力,帮助学生提升那一点点考试的成绩。
其实,关于好课堂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核心问题都指向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这一主体。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是不是真的学懂了知识,掌握了方法,陶冶了情操,发展了思维,习得了素养……
在诸多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模仿名师名家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与态度,学习他们的思想方法。如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学习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学习华应龙的化错教育,学习管建刚的习课堂……
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与模仿,让我们的课堂质量得以提升,最终达到"不教"的境地。用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来讲,教育就如同一位巧手的园丁,精心培育着娇嫩的幼苗,使其茁壮成长。而这个成长的过程,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耕耘,去灌溉,才能让它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如同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幼苗的成长之路,使其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努力也需要被老师和同学看见,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情感与态度才会逐步提升,保持对教育的浓厚兴趣。从人的发展来看,每一个孩子都期望被重视和被发现。如若老师能够帮助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努力被发现,不断的满足孩子们的虚荣心,让他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主动成长,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大半。
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要能够真正的得以发生。它不仅仅需要学生的智慧的头脑,还有教师的熏陶和感染,教师的激励和唤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其实,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能够把这分努力的良好态势保持下去,就需要老师的发现、表扬和激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素养也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学习的状态才会越来越好。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