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朗读学法之帆,荡四季美文之舟
——观吴敏《四季之美》有感
河南 张志华
本周我们主题研修的内容是共同观看了年轻新秀吴敏老师的阅读教学《四季之美》。这节课属于全国新课标赛课,因此时间严格控制在40分钟内。整个课看完,我就感觉一个字——美。课文美,设计美,执教老师美,学生朗读美。这一切美离不开吴老师的深厚功力和精巧设计。这节课尤其是在朗读和学法指导上,吴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朗读为本,读中现美
本节课,吴老师始终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情感。吴老师非常重视朗读。每一次读都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提升。本课设计了五个板块:1.检查预习,逐段疏通,初读;2.梳理结构,感知内容,整读;3.学法引路 ,想象入画,品读(以秋天一段为重点,学习怎样读出文字背后的景象。学习运用顺着文字想完整,关注动态描写的方法品读,想画面,关注关键词(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4.回顾方法,入情入境,美读 。5.体味心情,拓展阅读,引读。五大板块都指向朗读,读的形式不同,有指名读,有轮读,有师生对读,有自由读;读的目的不同,有的检查预习,有的梳理结构,概括内容,有的想象入境,有的体悟作者心情。这样的设计用意深远。这样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要求和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每一次不同的朗读任务都像是一个新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对于检查预习、逐段疏通的初读,旨在解决学生在字词和初步理解上的障碍,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而梳理结构、感知内容的整读,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和主旨。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对整篇文章的宏观认识,了解文章的大致脉络。在学法引路、想象入画的品读环节,以秋天一段为重点,教导学生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景象,这一设计十分巧妙。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动态描写和关键词,如叠词、表示心情的词等,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景色的独特韵味,并能够通过朗读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朗读春天和夏天的段落,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的顺着文字想完整和关注动态描写的学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最后的体味心情、拓展阅读的引读,用冬季一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的拓展学习,读整本书埋下了伏笔。这种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更多关于四季之美的描写。
二、学法为径,扶放绽美
本课最让人赞叹的吴老师对内容的大胆取舍和学法指导。吴老师把秋天一段作为精读内容,教好学法,带领扶持学生们运用微课讲授的两种方法,品读想象。在音乐的渲染下,师生入情入境沉浸式美读秋天一段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朗读中自主感受春天和夏天的美好画面,最后放手冬季一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种有扶有放,重点引路,学以致用的学法指导,真正体现了教材就是个例子,我们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在吴老师课堂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四季之美,更听到了朗读之美,感受到了语文之美。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入情入境地朗读,眼前有画地想象,心中有感的描述。眼发光,脸通红,手高举,这不正是只有最美的心,才能看到最美的景吗?
反思我自己在初读课文时的朗读内容和方式,与吴老师的教学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也有一定的朗读要求,但形式相对较为单一,缺乏像吴老师那样细致的分层设计和明确的方法指导。我初读课文的朗读内容和方式通常是这样的:
1.初读读准读通,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 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景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的了解。
3.三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帮助学生把握作者写景的顺序和层次,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
4. 范读,激发阅读兴趣。
• 引起学生对写景内容的好奇和关注,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看看别人,明白自己。教学是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艺无止境,教学之美也就在于它的无穷与无定性。让我们在追寻教学艺术的路上大胆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