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当时看到这个题目时瞬间就想起了很多很多,比如我自己、我的每一个学生。这一节仿佛直接击中了我的痛处,所以本来断开好几次的共读,那天我又鼓足了勇气去参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在我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知识我也在学习,可惜学完没有复盘,没有深度思考,最终并没有刻在自己的成长轨迹里,而是像泡沫一般破裂而散,从此消失,成了真实的“消失的它”。记得哪位名人说过当你躺在床上懊悔白天没有看过一本书,说明你还有精神知觉,有成长的渴望,不是无药可救的。其实弱弱的说一句,我每天躺下都会反思一番,都有如此感觉,然后安慰自己明天一定要利用好,挤出时间来看一看书,可惜第二天还是重复这种看似不是“无药可救”,却又没有真实行动的样子,真是“无志者常立志”。
记得刚开始参加读书会,每次读完,自己都会写一篇千字文的感想,连续好几次,但并没有坚持下来,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早已夭折。其实一切都不是理由,一切都不是借口,因为只要自己想学习想成长,谁都无法阻挡!谁都不能成为你真正前行的障碍!
怀特海先生的金科玉律———从现在即刻开始!行动吧,要不然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于是扔下了手机,捧起了《教师的建议》,打开第62节,又看了一遍,因为触动大,所以特别喜欢它。
思考,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很重要。要想让学生成为思考者,我们老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尤其是共读会上晓娜老师提到,数学老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特别惭愧,这一点我才刚起步一年。
以前我的观念只停留在基础题全部稳稳搞定即可,学生平时无需浪费时间再去烧脑做那些奥数类的培优题。上一届的学生一直如此,考试分数真得不错,六年级毕业满分的比例还挺高,七十分以下的没有。但是新政策的变化让好多家长都想投奔忻州,去参加忻州一些中学的考试,一份试卷很多都是提升题,好几个学生表现不佳。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如果我的观念不是这样的也许结果会不一样,于是去年返回来带新一届,我改变了,注重了思维提升题,奈何他们的基础薄弱,能坚持下来的同学只有几个,几个就算几个吧,反正我是一直在坚持着。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我们要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因为只有教师的思想才能点燃学生那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老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少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制的向往。
如此明确的建议,我必须反复审视自己,重塑自己,加以实践应用,成为那个有力量的老师。
尤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要做的两件重要事情: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定范围的知识,我在尽力使每个学生不同层次的掌握,而且也不是灌输,而是通过快乐探究最终内化的,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精心设计备课,特别重视推导过程,也算是引导学生沉浸在思考中,爱因斯坦都说探究奥秘是最美好的。 可是我的课堂并没有做到让学生越来越聪明,这一点真得不达标。该怎么办呢?
可能自己课堂上缺乏的还是思考,需要刻意进行思维训练,比如一些操作题,一定要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又比如晓娜老师在共读会上说过好几次的“提出有质量的有艺术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大家分析解决,思维也就产生了。我可以课前特意多准备一下。但教师上课的自由度越高,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观察到学生思维的状态,进而针对性地引导点拨。所以对于本体性知识,我还需要深刻研究学习,比如深挖教材,深挖教参,研读新课标等等,都有利于提高自己上课的自由度。
另外阅读是思考产生的重要方式,我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平时提醒学生多阅读,还把儿子的很多有趣的书带来当作奖励来借给他们。我也同样需要阅读,让阅读充实自己的大脑,不仅能够让思考产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且能够更好地去带动学生,进而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然后进入思考的良性循环。
不仅需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更需要让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师生共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