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笨笨一起”养生共读《饮食滋味》
第二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
1、吃的最终目的是“求和”
(1)每个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适应当地的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适应?就是吃当地出产的东西,它是我们的“常食。”
(2)水土不服怎么办
当你去外地之后,教你个小妙招,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喝当地的水,把水煮开了,泡一杯当地产的茶,这就叫“上堂问礼,入乡随俗”。先试试那里的水土,避免不服闹病。如果出现水土不服,一定要少吃东西,要赶紧调整自己消和化的功能。
一般北方人到南方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为南方的湿气较大,而北方比较干燥。
(3)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人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动,消耗就越小,反之吃新奇特的东西消耗就越大。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了情人一样,最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回家吃饭,吃家常菜,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4)同一种食物,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比如冬笋和春笋是不一样的,一个在地下埋着,一个已经冒出来了。所以要想滋阴肾,冬笋烧肉是最佳选择。春笋是入肝的,很多人吃了会过敏,其实它是把人体内的很多阴寒、湿浊之气透出来了。
(5)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
比如蘑菇,它的属性是阴寒的,如果有人阴血不足,经常出现虚火、燥热、五心烦热、眼干、口干、鼻子干、阴道干等症状,建议多食用蘑菇。当我们吃一些热性的食物,比如鸡肉,就用蘑菇来炖鸡,这样可以来平衡鸡肉的热性,原来我们父母传下来经常搭配烧的菜是有科学讲究的。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比如蘑菇,痛风病人绝对不能碰;一个阴寒内盛,体型较胖,阳气不足的人就不适合吃蘑菇。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
(1)饮食要讲究道、理、法、术、器
饮食最终要落实到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回归到—谁吃。
道:吃饭的心情最重要
理:吃哪儿出的东西很重要
法:吃的方法
术: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烹饪)
器:吃什么(食材)
(2)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饥的时候吃七分饱,饿的时候要少吃,所以“宁饥不饿”。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还是饿,分不清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有些人伤心之后就猛吃,是把饿当成了饥,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推荐一款比巧克力更缓解饿的食材——百合,百合和合欢都是入心的,补心气的,用来治疗分离带来的痛苦,正所谓“悲欢离合”。
(3)自觉、自感、自悟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自觉呢?不要跟着饭点吃饭,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判断是否到了饭点了。先要找到自我,观察自己什么时候饥,饥了就去吃,然后再观察自己什么时候饿。所以,想吃什么就去吃,要跟着自己的神走。
(4)找到自己身体中的邪恶欲望,消除他们
现在很多人吃了许多不该吃的东西,其实是身体中的邪恶欲望在作怪,它会变成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鬼”(痰浊、淤血),一定要把它们逼出来,消除他们。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
不同食物并非只是营养含量不同的差别,我们在吃食物的同时也把食物中的天、地、水的能量带到了身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