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周二,雨,24-31度
昨上午写日记,晚上10:45上床,11:00多入眠,一早醒来5:45。看来我的失眠,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当造成,而非功能障碍。
上午写日记也有不好之处。一日才刚开始,无东西可写。若补记昨日之事,经过一夜冷却,又没了那股子热乎劲。左不过是习惯的问题。从前一日下午算至当日上午二十四小时为一天,也未为不可。除此之外便是读书读不过瘾。上午原本是读书时间,碍于日记的任务,读不了几页就得强迫自己停下。晚上写日记也同样读不过瘾,常常读着、读着就读过了点,日记只能草草了事。
我也常怀疑,给自己定的日课门类太多,每样皆只能浅尝辄止,而不能尽兴。然我又发现,现在的专注力已远不如从前。说是时间不够用,可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都高达五六小时。倘若这五六小时都用于学习,别说不能尽兴,再增加一项日课,也不紧张。即便我减少日课项目,即便我每天只专注读书,恐怕最后增加的不是读书时间,而是刷视频的时间。设置多项日课表面看起来是好学,其实连我自己都怀疑是为了抵制手机。常对人说,写字、画画最好消磨时间,一坐下,几小时就过去了。可以边刷着手机边读书,却不能边刷手机边写字作画,毕竟手不闲着。
还读过一个观点:通过在不同工作中切换,达成放松、调整,保持大脑兴奋度,这也是生活高效人士的经验法宝。手机网络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力,就在于它不停地以新鲜感来刺激大脑兴奋度,当然所造成的后果是人越来越依赖于浮于表面的新鲜感,而丧失长久专注一物的定力。但人的专注力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时间后,大脑就开始疲惫、厌倦。这时掉换另一件有趣的工作,又能重新激发它的活力。而大多数人认为大脑累了,就该休息、娱乐。倘若怀着游戏心态,凡事都可以是休息、娱乐。读书可以是写字写累后的休息,画画也可以是读书读倦后的娱乐。总之,当大脑对某件事产生审美疲劳时,马上切换做另一件感兴趣的事,就可高效地完成两件事。如此说来,每天安排多项日课,反而是一种科学的规划。
昨天读报纸,每篇文章读至三分之二处,就一眼扫到底。这是网络浏览养成的恶习。我现在的问题,不是生活规划内容过多过繁,而是手机对专注力的瓦解。
今天上午大清早就被母亲按的门铃声吵醒,她说手机无法拨号了。其实只是某个广告挡着页面,她不知如何撤除。教她操作,又帮她清理了手机屏,耗去一小时。接着洗衣、做饭、揉腹、蹬自行车功。8点赶到值勤的小区捡垃圾。回来又接了同学的电话,煲了一个多小时电话粥。然后读书,读进去了,一时放不下,只得挪用中午练字的时间写日记。
所有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计划是理想化的状态。就拿家庭支出来说,水电费、伙食费等等日常开支,怎么算一千元也够用了。可常常会冒出一些非正常开支和冲动消费。生活作息安排也如是,常有意想之外的事发生。有人喜欢在制定计划上降低标准、留有余地,以便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兴许还能超额完成,每天都过得没有挫败感。而我却是喜欢将计划排得满员,自然只能打折扣完成,于是每天都在自我检讨。我知道前一种更能激发人的主动能动性。可我是个被管惯了的孩子,一旦有无所事事的空隙,就会松懈、摆烂,且一松就很难收紧。所以,我适合将自己管紧点。
体重62.3kg,发现花生的热量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