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围绕 “秋天” 单元主题展开的重要课文。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带领学生领略秋天的独特之美,而这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深秋时节水泥道上落叶的景致,成为实现单元目标的优质载体。在授课过程中,我始终聚焦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词语理解和情感体悟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不足,现进行全面反思。
一、教学亮点:聚焦美感体悟与方法渗透
(一)多维度引导,感受文字与自然之美
本课的最大特色在于文字充满画面感,“金色巴掌” 这一比喻更是将梧桐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描绘的深秋场景,我摒弃了单一的讲解模式,采用 “多感官联动 + 分层朗读” 的方式引导学生体悟。首先,通过播放深秋落叶的实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落叶铺地的视觉震撼;随后,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引导学生想象触摸落叶的触感、聆听落叶声响的听觉体验,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 “立体画面”。
在朗读环节,我设计了 “指名读 — 分组读 — 配乐品读” 的递进式活动。指名读时侧重纠正字音、把握节奏;分组读时鼓励学生读出对 “金色巴掌” 的喜爱之情;配乐品读则选择轻柔的秋日纯音乐,让学生在沉浸式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水泥道、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对文字美感的感知也更为深刻,不少学生在课后还主动分享自己发现的 “秋天的美”,实现了从文本美到生活美的迁移。
(二)循序渐进,落实词语理解方法
“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是本课的语文素养训练重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词语理解方法的掌握仍处于初级阶段,我没有直接灌输方法,而是采用 “先示范 — 再引导 — 后运用” 的循序渐进模式。上课伊始,我先通过 PPT 明确呈现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图片” 等常用的词语理解方法,并以课文中的 “明朗” 一词为例进行示范:先让学生观察 “明朗” 在句子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中的语境,再结合生活中 “雨后放晴、天空湛蓝” 的经历,最后展示明朗天空的图片,让学生轻松理解 “明朗” 指 “天气晴朗、光线充足”。
随着课文推进,我将词语理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 “熨帖”“平展” 等描写落叶状态的词语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理解方法,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 “找上下文关键词(‘粘在水泥道上’)+ 做动作模仿(将纸片平贴在桌面上)” 的方式自主探究词语含义。这种 “先给方法、再练运用” 的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词语理解技巧,更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不少小组还创新出 “用比喻解释” 的方法,如将 “熨帖的落叶” 比作 “贴在作业本上的贴纸”,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不足:段落中心与文章大意概括的薄弱点
尽管在美感体悟和词语理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本课也暴露出明显的教学短板 —— 学生在概括文章大意时,难以准确把握段落中心,导致整体概括不够全面、简洁。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多数学生只能零散地说出 “课文写了水泥道”“有梧桐叶”“作者去上学” 等碎片化信息,无法将 “深秋雨后”“梧桐叶像金色巴掌铺在水泥道上”“作者的喜爱之情” 等关键要素整合起来;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概括段落大意时,混淆了 “段落内容” 与 “段落中心”,如概括第二自然段时,只罗列 “天放晴了、天空明朗、地面潮湿” 等细节,却无法提炼出 “写雨后上学时看到的明朗景象” 这一中心。
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在教学中过度侧重 “文字美” 的体悟,对 “段落结构”“内容梳理” 的关注不足,没有在文本分析时引导学生区分 “细节描写” 与 “核心内容”,导致学生对段落的整体把握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对 “概括方法” 的有效指导,学生面对较长的课文时,不知道从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 等关键维度入手提炼信息,只能停留在对局部内容的记忆层面。
三、改进方向:强化概括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针对上述不足,后续教学中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融入段落分析,搭建概括 “支架”:在今后讲解写景类课文时,会在体悟文字美的基础上,增加 “段落分层与中心提炼” 环节。例如,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用 “圈画关键词句” 的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如本课第三自然段的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再结合中心句梳理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白 “中心句是段落的核心,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中心”。同时,通过 “填空式概括” 为学生搭建支架,如 “(时间),(人物)在(地点)看到了(景象),心里感到(情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的逻辑。
设计专项练习,巩固概括方法:利用课后练习或单元复习时间,开展 “段落大意概括”“文章大意提炼” 的专项训练。选择与课文主题相近的简短写景文章,让学生先独立概括,再小组交流概括思路,最后由教师总结 “抓关键要素”“去冗余细节” 等技巧。此外,还会通过 “对比评价” 的方式,展示不同学生的概括答案,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简洁、全面” 的概括标准,逐步提升概括能力。
四、总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既要注重 “美感体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也要落实 “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文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引导学生领略文本之美的同时,加强对概括、理解等核心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 “感受美”,也能 “会学习”,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