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读的很慢,整页书读完,字全认识,不知道啥意思。为什么读的就卡住了,为什么就读不懂了?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我静静的待了一会儿,心里豁然开朗,我居然看到原因了。这是一个突破自我的好机会,凡墙皆是门。
首先,我与这个书没有连接。书中讲的理论道理,尽管也是说教育的,但与教育的实践相去甚远。他讲了教育是从哪儿来的?怎么形成的?属于教育理论研究。这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生活很远,所以能连接到的很少,读起来很费劲。
其次,他是一部外国教育理论作品,经过了翻译,句子冗长,不好理解。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边读边圈点勾画,做一些记录。才能确保前后的延续,这样大大影响阅读的心情和感受。好像走在泥淖里,迈不开步,使不上劲儿。被这些冗长的语言裹住了,举步维艰。
还有,阅读方法不对。我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读这类作品时没用上。我读书喜欢直接往前读,不回读,注重整体阅读,不在个别句子上停留太长时间。结果这本书,读到第三四章就读不懂了,读完一段,不知道什么意思就要回读,这样越读越没耐心,回读的多了,读不进去了,就不想读了。要不是大家约定好一起读这本书,估计我读到第4章就放弃了。所以读一些爬坡的书,还需要有很好的读书方法。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最近一段时间,没有读太难的书,都是轻阅读,或者读的内容都是熟悉的,同质的,所以读起来速度快,连接好,感悟深。越读越有意思。所以,啃着一本难读的书,从某种程度上提醒我,要破圈儿,破自己阅读的圈,走出自己阅读的舒适感,挑战一下自我,拓展一下阅读边界,让自己能拿下这种难读的书,哪怕有一两点感触,就是胜利。
凡墙皆是门,凡是卡点,都是生长点。庆贺一下,我又在一个新的维度准备进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