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述而篇》第16章,先恭诵原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夫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专心研究《易经》,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
这里有几个疑问:《易》是什么?为什么学《易》可以无大过?为什么到了五十才可以学《易》?而且还要加我数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深思探究。
一、不妨先从后面“无大过”说起。大过,不是轻飘飘的两个字,而是沉甸甸的不幸,大过的代价,常常是难以忍受、无法忍受的。
1.年轻人对身体的轻忽和不加爱惜是大过。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么一个在古人看来孝的开始的做法,在现代人的眼里却成了高不可攀的奢望。现在的年轻人对身体总是不在乎,所以任意地使用,熬夜、通宵,加班加点还算是好的,有很多是玩游戏,拿着爹妈给的无形资产拼命去消耗,听说有猝死在网吧的,这个不谈。今天要说的是一个正面的人物,海归的博士,复旦大学的优秀青年女老师,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此后抗争了一年半时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生命日记,2011年4月19日凌晨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她写的博文,给人们深刻的启迪。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当一个人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健康是多么的珍贵;同样,当一个人失去了自由,才知道自由的奢华。
2.身居高位,以权谋私,是大过。
央视最近播放的五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的第三集《惩前毖后》中就介绍了这样一位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31岁成为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36岁成为北京市规划委主任,40岁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人生前半程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在一片“年轻有为”的赞扬声中开始飘飘然,在房地产商重点“围猎”下,在各种考验诱惑面前,交出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非法收受他人财物1.2亿余元,最终被法院判决有期徒刑十五年。对一位高级干部来讲,考校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3.取财非道是大过。
我一位亲戚,原先是一家国有银行县支行的中层干部,夫妻俩都在银行系统上班,只有一个女儿,生活很安稳。但因为不满足于现有的收入,跳槽出来,进入了P2P公司,越跳工资越高,最后成为一家公司的区域负责人,风光的时候,钱来得太容易了,所以想着要买别墅、买豪车,结果好景不长,公司老板卷款潜逃,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把自己送入了牢房。
总结:类似这样的大过,几乎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只是程度深浅、类型不同而已。大过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要么亲人生离死别,要么往事不堪回首,制造诸多不幸,留下诸多遗憾。
二、如何做无大过?
夫子不忍众生苦,才迫切地要告诉我们解决之道——“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是什么
易,指《易经》所载之内涵,渊源邃古,博大精深,揭示了宇宙人生无常变易的道理,是中国哲学的活水源头。上古有三本《易》:连山、归藏、周易。前两本失传,仅存《周易》,相传为文王所造,后世称为《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一是变易,指变化之道,包括天地在内,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系辞传上》说:“生生之谓易。”
二是简易,指大道至简,虽有万事万物千变万化,但一阴一阳皆可囊括,以简单诠释复杂。所以夫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
三是不易,变易、简易中却有永恒不变的道理在,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哲学思想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等内涵都出自《周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今天我们着重从变易的角度去体会一下《易》的道理。
哲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形象地表达:“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并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后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地球自转、公转,才形成了昼夜、四季,所以说“坐地日行八万里”,但在常人的感觉中,大地却是坚固不动。这种不变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即使乘坐飞机,起飞时我们还能感觉飞机的奔跑,但当飞机在空中高速飞行时,我们却感觉不到动,只有嘈杂的气流声。我们被不变蒙蔽的这种现象称为常执,是一种错误的安立和执著,是我们最大的过失。我们总觉得生活在一个人事物固定不变的世界,亲人不会分离、物件不会损坏、事情不会变化,等等,执著常恒,而宇宙人生的真相则是变易,两者正好相违,这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因为错误的认知和执著,我们常常犯过,不知不觉小过成大过,而且因为无知,连改过的机会都没有,等到醒觉,后果已现,悔之晚矣。“年轻的时候用命换钱,年老的时候再用钱换命。”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很多都市白领以此自嘲,为忽视健康、拼命工作找理由。这其实是一种与“易”相违的错误见解!很多英年早逝者,皆是可怜的受骗上当人!
不仅外在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内在世界身心也在不停地变化。人体的呼吸、血液流动、新陈代谢等从未有过一刻暂停。如同房屋会朽坏一样,我们执著健康的身体,从得到的第一天开始,就不停地向衰老进发。因为衰老不是一下子到来,造成错觉——衰老还早,起码现在还年轻、还健康,还能够保有一段时间,可以趁年轻的时候努力一下,多赚些钱。努力没错,但把工作与身体对立,而且建立在损害身体的基础上,完全是一种对健康的漠视,这才是最大的伤害,无知带来的伤害。所以对父母的叮嘱,“早点休息,不要熬夜”,都当作耳边风,根本不往心里去。而身体疾病的信号,总是滞后于实际的状况。譬如吃了不好的东西,人体卫士白血球开始工作,过了几个小时才会有呕吐、发热的症状,那时候免疫功能已经受损。真正的保护,一定是防患于未然,上医医未病,有了病再去找医生,身体已经伤到了。而且,因为错误的认知和执著,会让我们对身体出现的一些预警症状不能及时察觉和引起重视,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所以很多人一体检,已经“癌症晚期”,后悔也来不及了。
《周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朱熹先生说:“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这个道理。
表率:先贤曾子,身为二十四孝,为我们表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终生把手脚保持完好。
身体是如此,心念也是如此。
凡夫的心念是变幻不定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谈恋爱的时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真正结了婚一点点的小矛盾就要闹离婚。同样,走上领导岗位的人,未尝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但随着职务的提升,位高权重,各种各样的考验和诱惑接踵而来,这个时候内心可能没有最初那么纯净,可能有名利的夹杂,所以特别需要再再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因为位高权重,意谓着责任更大,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所以更要战兢惕厉。
《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意为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遭受灾难。居高位的人要戒骄戒躁,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高处不胜寒,事物发展,盛极必衰。朱熹先生说:“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如这般处,最是。《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所以古人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孝经·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居众人之上而不骄傲自大,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中庸》上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尚且慎独,我们凡夫更应该警惕自己,若要守得初衷,千万不可悠游放任,必须战兢惕厉,恪守初心,方得始终。而钱财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依个人德性而有,求是求不来的。所以夫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想办法,拼命去钻营,就会得来,而且一次侥幸的所得,却执为牢靠的渠道,然后守株待兔,贪得无厌,规模越搞越大,甚至抵押贷款,举债经营,一旦资金链断裂,顷刻间血本无归,很多大公司的破产都是犯了这样的过错。其实这跟天地之道相违。《易传·彖(tuàn)传上·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人往高处走(指德行提升),水往低处流,天地之道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鬼神更是会加害盈满之人,人道中社会大众几乎人人讨厌那种为富不仁之人。所以,当一个人自私自利只求个人获得的时候,他就已经触犯了天、地、鬼、人,必然会处处碰壁,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中庸》上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对地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之想。
综上所述,易揭示了宇宙人生无常变易的道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顺应把握这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就能趋吉避凶,离开痛苦得到快乐。
那这么好的道理,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照理应该人人都去学,为什么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学易是有条件的,夫子说“五十以学《易》”。五十,有几种解释。
一是指阴阳。江谦先生《补注》说:“五为阳,十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所以教中道也。”
二是指年龄。依皇邢二疏,则在五十之前未学易,到了五十岁才学,南怀瑾先生、钱穆先生同此观点。
三是指数字。五年,十年,为“加我数年”之补充,李炳南先生持此观点。
四是指字误。朱熹先生认为“五十”作卒,“五十以学《易》”,即为“卒以学易”。我们姑且取第二种观点,“五十岁学易”来讨论。
一个好东西,当不被认识时,摆在面前也没人希求。今天我们在一起讨论,觉得《易》很重要,要学《易》,但对大多数无缘之人来说,尤其年轻人,他根本不往心里去,认为你这个迷信,拒之门外。人到五十,有过各种各样的失败经验,要么年轻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好工作;要么婚姻不理想,夫妻矛盾不会处理;要么孩子没有教育好,虽然长大了,总也放心不下;要么不懂孝顺,不知怎么跟父母相处,总之,经历了半数人生,积累了一大堆问题亟待解决。这个时候有机会学到经典,才恍然大悟,古圣先贤早就把做人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可年轻时激进,也没人教,所以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愚昧、执著、蛮干,让自己吃尽了苦头。老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不撞南墙不回头。”事情经过了,才知道不容易;撞了头,才知道这里原来有墙。原来天地之间有大道,无形无相却有功效,与道相顺,才能成功;与道相违,处处碰壁。
南怀瑾先生认为,五十到六十这个年龄段,头脑最成熟,真有资格求学问。有了人生的阅历,才不会将经典当文字看;有了失败的教训,才真正希求觉悟的智慧;有了无常的体验,才想要探究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
总之,五十以学易,这个年龄段的学习,有强烈的希求,动机非常明确,才称得上真正为性命而学。
当然并不是说年少不可以学,而是强调学《易》的希求心和动机非常重要。如果从小读经,得到良师益友的引导,那比起人到中年、走了一段弯路以后再来学,当然更好。
为什么要加我数年?因为学《易》是一个高难度的事情,非常烧脑。易,是究理尽性之学,变易的表象还容易去体会,但其不变的内涵却很难把握,相传,颜回也是因为帮助夫子整理《易》而早衰,头发全白,而夫子也是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所有的学问中,最艰深的莫过于学《易》,犹如科学的顶峰、皇冠上的明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参透,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未能如愿,所以夫子祈求上苍,能加我数年,再多给我一点时间,把这个人生的密码能够揭开。事实上,夫子到了五十岁揭开了这个谜题,“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匡人围困、陈蔡绝粮,夫子皆能安住不动,“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四、学易后会怎样?
学习这一章,真正地体会到夫子的仁心,易,对人类太重要了,假如能够早点学到易,复旦大学的青年优秀女老师就不会早夭,北京市年轻有为的副市长就不会落马,我的那位亲戚也不会掉入P2P的陷阱,千千万万的人就不会走错人生路,千千万万的家庭就不会遭遇悲欢离合,学易真的真的太重要了。可以说,人不学易,一定吃尽苦头;人若学易,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广义来讲,易,并不简单指《易经》,也代表了圣人所讲的所有的经典,因为这些经典,就是指导我们正确的工作生活的家庭宝典、人生手册和管理手册。因为无常变易,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健康的身体比金钱更重要,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父母的陪伴是儿女的福份,当及时行孝,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名誉地位是努力的结果,不是骄傲的资本,千万不要忘了初衷;幸福的家庭是要呵护的,千万不要一劳永逸;教育好儿女的关键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千万不要忘了学习提升自己;虽然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里,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关心周遭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因为无常变易,即使我们身处低谷,遭遇不幸,我们也不要绝望。没有三代富,也没有三代穷。《易传·系辞传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能循此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当然吉无不利了。因为无常变易,我们要更加努力,不停地去创造、去奉献。《易传·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永不停息;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为什么不学易会有大过?
为什么到了五十才可以学《易》?而且还要加我数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深思探究。
不妨先从后面“无大过”说起。大过,不是轻飘飘的两个字,而是沉甸甸的不幸,大过的代价,常常是难以忍受、无法忍受的。
第一.年轻人对身体的轻忽和不加爱惜是大过。
第二.身居高位,以权谋私,是大过。
第三.取财非道是大过。
类似这样的大过,几乎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只是程度深浅、类型不同而已。大过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要么亲人生离死别,要么往事不堪回首,制造诸多不幸,留下诸多遗憾。
2.《易》(变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五十岁才可以学易?
南怀瑾先生认为,五十到六十这个年龄段,头脑最成熟,真有资格求学问。有了人生的阅历,才不会将经典当文字看;有了失败的教训,才真正希求觉悟的智慧;有了无常的体验,才想要探究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
总之,五十以学易,这个年龄段的学习,有强烈的希求,动机非常明确,才称得上真正为性命而学。
当然并不是说年少不可以学,而是强调学《易》的希求心和动机非常重要。如果从小读经,得到良师益友的引导,那比起人到中年、走了一段弯路以后再来学,当然更好。
3.学习本章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收获?
易,并不简单指《易经》,也代表了圣人所讲的所有的经典,因为这些经典,就是指导我们正确的工作生活的家庭宝典、人生手册和管理手册。因为无常变易,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1)健康的身体比金钱更重要,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父母的陪伴是儿女的福份,当及时行孝,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
3)名誉地位是努力的结果,不是骄傲的资本,千万不要忘了初衷;
4)幸福的家庭是要呵护的,千万不要一劳永逸;
5)教育好儿女的关键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千万不要忘了学习提升自己;
6)虽然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里,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家园。
关心周遭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因为无常变易,即使我们身处低谷,遭遇不幸,我们也不要绝望。没有三代富,也没有三代穷。《易传·系辞传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能循此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当然吉无不利了。因为无常变易,我们要更加努力,不停地去创造、去奉献。《易传·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永不停息;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