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寻求帮助?
有以下焦虑表现的人,通常建议寻求专业支持:
· 焦虑显著影响工作、学校或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
· 对存有的感觉感到担忧或高度焦虑。
· 依赖酒精或其他物质来应对焦虑。
·曾接受过焦虑症治疗,现在焦虑症状出现反复。
· 由于焦虑而产生自杀念头。
焦虑症是如何治疗的?
以下治疗方案仅供参考,不能够代替专业治疗和建议。
并不是每个人存在焦虑的人都感到需要治疗,因为个体的焦虑经历各不相同。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具体治疗也需要反复试验,治疗后可能会有复发情况,也可能有副作用。如果你正在考虑治疗,强烈建议咨询合格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或心理健康提供者,以获得个性化指导。他们可以评估您的需求,评估风险和收益,并确保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交谈来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在治疗过程中,个体将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情绪、感受、想法和行为。心理治疗有助于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生活,应对具有挑战性的情况。心理治疗可以在个人、家庭或团体治疗中进行,具体取决于那种方式对个人最有效。许多心理疗法可都有一定疗效,包括:
· 认知行为疗法(CBT):一种非常流行的疗法,可以帮助个人识别不健康、消极的信念和行为,并试图用健康、积极的信念和行动取代它们,以及教授应对不同问题的技能。
· 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教授正念、情绪调节、忍受痛苦和人际效能等行为技能,可以帮助管理情绪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 暴露疗法:这种疗法可以被纳入认知行为疗法,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尤其是对有特定恐惧症和社交焦虑症的人。该疗法通过逐渐接触引发焦虑的物体或情况,以建立信心,使个人能够在接触物体或处于这种情况下,控制焦虑。
· 接受和承诺疗法:帮助焦虑症患者意识并接受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致力于做出改变,提高他们应对和适应情况的能力。
药物
抗抑郁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处方药,特别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s)。这些药物比其他药物更容易耐受,可以长期服用。但也存在副作用,如恶心、口干,一些人会产生自杀念头,尤其是在开始服药时。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种更强的抗焦虑药物,通常用于生活中有严重症状的人。这类药物也有副作用并具有成瘾性,建议在危机时期短时间内以低剂量服用。
药物对每个人的作用不同,因此,对许多人来说,虽然可以用药治疗,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选择。
生活方式的改变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采用如下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 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
· 定期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可能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 避免咖啡因等兴奋剂:咖啡因会增加心率,使人感到更紧张。
· 避免饮酒:饮酒后可能让人们感到不那么焦虑,但是,饮酒也会使人更加易怒或抑郁。
· 重新建立生活习惯,休息,设定现实的目标,反思目标,审查进度。
· 进行放松练习,如瑜伽、正念和冥想。
· 维护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如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家人谈论担忧和焦虑。
· 有时,仅仅承认焦虑并接受这种感觉就有助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意识到引发焦虑想法的不合理性。
正念
正念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不分心的练习,会有助于缓解焦虑。可以通过冥想来练习,也可以通过日常事务来练习(例如,叠衣服、散步或泡茶时)。当我们用正念专注于当下时,我们不太可能出现消极的想法或对未来的担忧。
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
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审视自己的环境,寻找潜在的威胁。因此,人们会越发关注那些引发焦虑的事情。寻找潜在的威胁会加剧焦虑感。
为了应对焦虑,人们通常会避免或逃避引发焦虑的情景,这为他们提供即时、短期的缓解。他们还可以采用其他安全行为来帮助应对焦虑。例如,强迫症患者进行仪式性行为,或者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可能一直看手机,假装很忙的样子,以避免对社交环境产生影响。尽管这些回避和安全行为在短期内让人感觉更好,但从长远看,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害的。
避免焦虑情景会导致未来类似情况下身体感觉增强,对应对能力失去信心,并增加安全行为的使用。正因为如此,焦虑会持续下去,甚至变得更糟,或被推广到其他情境。这就是焦虑的恶性循环。
逆转焦虑的循环
为了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要在学会放弃安全行为的同时,逐渐面对引发焦虑的情境。例如,强迫症患者逐渐阻止自己进行仪式性行为,或者社交焦虑症患者确保不会将手机带到社交场合,这样更有可能参与对话。在短期内,放弃这些行为会导致焦虑感增加。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焦虑感,减少察看潜在威胁的行为。
如果患者觉得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治疗师可以在心理治疗中指导他们打破焦虑的循环。在反复暴露于焦虑情境,停止安全行为的同时,应对这种情况的信心会逐渐增强。通过个人以结构化和重复的方式挑战自己,也会从整体上减少焦虑。
参考文献
Olivia Guy-Evans(2023).7 Types Of Anxiety Disorders: Signs, Causes, & Management.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anxiety-disorde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