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学优生”和“待优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近期,三2班孩子们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测试,这是自一二年级双减以来,又与测试新的接轨。测试成绩相差甚大,孩子们之间的学习差距也逐渐拉开。在测试结束后,孩子们面对各自的分数,态度大相径庭。有的孩子认为,80多分已然不错,70多分还算说的过去。有的孩子觉得98、99分,只要还没达到100分,仍然不够满意。
由此可见,不同程度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班级中的“学优生”和“待优生”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引起我的深思。
【相同点】:
1、班级环境相同。同处一间教室,同样的学习氛围,一眼望去都穿着红彤彤的如复制粘贴一般的校服。
2、各科老师相同、所有科目,都是一个老师,每天听的都是40分钟一节课。老师嘴里讲着一样的话。
3、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同,一起上课、下课、延时、放学。
【不同点】:
1、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同
学优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学的认真,玩的尽兴。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上课能够静下心来听老师说话。回到家后能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及预习任务。分数没有预期的高时,会感到羞愧,并产生拼搏的念头。学习不理想的孩子,时刻以“玩”为出发点,该玩的时候玩的尽情,不该玩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偷懒,为自己找乐趣。于是便能看到这些孩子上课做小动作、与同桌窃窃私语的一幕。因此,在学习初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2、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付出的时间不同
有的孩子,家长可以全职照顾、对于这种家长,我是十分敬佩的,因为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的一份事业,着实伟大。所以这一类家长的家庭教育,一是孩子聪明,又有时间辅导,二是孩子即便学习能力有所薄弱,也能及时查漏补缺,总归学习不会太差。但是这样的家长又能有多少呢,大部分的家长需要一边忙于工作,顶着生活的压力,一边忧心孩子的教育,在二者之间疲于奔波。对于这些家长我深感共情,如果生活无忧无虑,谁愿意为几斗米而折腰呢。所以这些家长可以陪伴指导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当工作忙到极度疲惫的时候,大概都想歇一歇吧。因此,孩子的学习有偶然性。偶尔如智者勇攀高峰,学习突飞猛进,偶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吃力,家长叫苦。
3、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和教育理念不同
有的家长想教育孩子成为完全的人,成为优秀的人。并付诸行动,寻找方法,不断自我学习,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爱阅读的人,首先自己能放下手机,并为孩子筛选好的读物。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家长一定也是文质彬彬,谦谦君子。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认真的人,家长在生活中必然细致入微。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学好,只有念头,从不与老师沟通,开学至今,甚至联系方式都没有。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视而不见,静待花开,放任成长。询问老师问题,称呼不带,孩子如何懂礼貌。想让老师多关注自己孩子,可每次老师安排的任务都不配合,达不到要求。在人数多的集体,又如何开口能让老师在日常教育外多费心呢。老师也想,但实在是心有余而时间不允许啊。
与家长朋友的沟通中我听到最多的话是“老师,孩子在学校就交给你了,你对他严格一些。”“老师,我在家里对孩子实在没有办法,请你多费些心。”“老师,没事,不听话了你就揍他,我不护短的。”其实,老师更期待的是家长问“老师,我孩子在家有哪些问题,在学校有什么薄弱点,有什么好的方法,我可以怎样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她来提高呢,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什么促进孩子的进步呢?”教育不是一言堂,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优秀的孩子,除了自身努力,其家长一定是与老师高度密切配合,支持老师工作,与老师形成教育合力的。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接受孩子们的不同差异,也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孩子差吗?”“不,他不差,他总有些优点。”“她不差,她只是一时遇到了困惑,找对方法,她会进步的”。
最后回归本次测试,说到底,分数重要吗?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唯一的标准。分数重要吗?很重要。它确实是一种筛选的方法。当中考,高考、差一两分与名校失之交臂的时候,差一两分就有好学校上的时候,那种心情,恐怕比一开始就考的很差,不对未来抱有期望的感觉,更懊悔很多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