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有两个收获:自我接纳和分离课题,并持续练习中~ 生气指数显著下降,不错不错。
1、因果论,在人际关系上我不完全赞同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原因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书中提到了多次原因论。但是我觉得并不完全如此,也并不完全像作者所说,人可以完全不论外界如何输入,你都能不被影响。
如果只剩下纯爱,那么是可以坚持本心,自由选择的。但在芸芸众生之中,有几人能完全超脱世俗。
因和果往往相辅相成。就算是自由选择,那么人的本性又从而何而来?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更何况大部分人的本性就是会随着岁月的激荡才不断沉淀,这个过程就是需要经历与外界的相处和磨砺。爱是互相影响和感染的,看似以为“本善”的人性,也是从被爱浇灌开始的。也许我们可以放下过去,但过去对人的影响无法抹去,也会成为当下的“本我”的一部分。
对外部反馈,毫无顾忌,毫无反应,那也很可怕。相对于放弃因果论,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看到那个底层的自己,再坚守自我,做自主的选择。
2、自我接纳,是需要持续练习的功课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不完美的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偶尔,我也会冒出疑问: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似乎我只是行尸走肉般在被动地完成“好好活着”的这个任务。
记得半年多前的道德经教练课程中,我说“觉得自己在过着被动的生活”,丽芬老师当时缓慢而坚定地也对我说“是你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当时那节课的课题是什么,不大记得了,但是丽芬问出这句话的当下内心的感受我还记得——是啊,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但我怎么这样选择了?
当时没明白却一直还记着的这句话,又回来了。
突然明白,“自我接纳”是解开抱怨生活负面情绪的钥匙。人确实是很能给自己找借口的一种生物,找借口往往还不自知。抱怨生活的艰难,却避而不谈自己的无力。时间久了,一个“我是无法改变的”念头就能让自己继续犯懒,就更没有改变的动力了。有句鸡汤“相信相信的力量”,也许乍一看是自欺欺人,但确实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个人连相信都无法相信了,又谈何去做。
觉得无法改变而痛苦时,正视当下不那么完美的局面和不那么完美的自己,转换视角——我能改变什么,我还可以选择什么。
在生活中的转念瞬间:
1)也许是抱怨孩子太难养的瞬间,赶紧提醒自己:第一次养娃,确实不易。给自己打个气,路还长着呢,这个方式不行咱再换条路。
2)也许是看到大牛很厉害,感叹自己没有这样的父母和成长经历,赶紧提醒自己:没有是很正常的~但是从大牛身上一定还有其他我们可以学习成长的。
3)也许是孩子抱怨我不哄她而生气时,不耐烦的我也想抱怨她不懂事,赶紧提醒自己:孩子还小,确实需要我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这很正常。我只是刚刚有点不耐烦了,只要我冷静下,一会我们一定能和好了~
4)也许是抱怨没时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赶紧提醒自己:OK,现在确实时间比较少,看起来其他的事情优先级更好。想做的事情咱们记在心上,择机再议~
just relax~
3、分离课题: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放下孩子的课题,关注自己的课题。如何区分两者和做到呢?
生活中思考瞬间:
1)学会如何无条件的爱孩子是我的课题。让孩子能感受到是孩子的课题。
2)如何教导孩子诚实守信是我的课题。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孩子的课题。
3)如何传递乐观积极的态度给孩子是我的课题,如何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是孩子的课题。
……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和期许,但是我们能做什么才是我们的课题。拿无法控制的别人的课题,不仅给自己徒增烦恼,带上负面情绪,还会走偏了应有方向。
总是剥夺孩子自己做题的机会,孩子也无法学会自己去做出选择。等意识到时,孩子已经失去了自我。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最终如何选择和成为,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的课题。
学会如何放下孩子的课题,是我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