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研社英语组课例研讨||让语音“无痕”融入听说

文/梁树丽

课例研讨56期

人教版Section A并非单纯的听说课,而是在听说模块后融入了语音训练内容。实际教学中,多数课堂会将听说与语音拆分讲解,语音教学常停留在“读与拼”的表层,难以与听说环节深度融合。而王业艺老师的这节课例,成功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范本,值得深入学习与研讨。

课例内容
一、双线并行的课堂设计:听说与语音的无痕融合

本节课以“双线并行”为核心设计思路,一条是听说能力培养线,另一条是语音知识学习线,二者相互支撑、自然衔接。

(一)听说课线:逆向设计驱动,任务探究贯穿

听说课线遵循“逆向设计”原则,以“帮助Mr.Can’t选择社团并完成面试”为核心任务,围绕“Choose(选择社团)—Act(模拟面试)—Notice(反思提升)”三个情境展开,通过多元活动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渗透听力技巧:

1.Choose a club(选择社团):从学生真实的社团选择困惑切入,以驱动性问题“How can we join a club?”引导探究。

- Activity 1b:听录音填空,初步感知话题语境;

- Activity 1c:用“can/can’t”完成听力填空,聚焦核心语言结构;

- 延伸活动:“Listen and try”“Talk and share”,强化语言输出;

- Activity 1d:先“听录音匹配”,再“读文本找关键”,层层递进。

2.Act in interview(模拟面试):通过“Find and show”活动,引导学生提取对话中的面试关键信息,为实践做准备。

3.Notice your change(反思提升):以“Club interview”小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交流中运用所学,同时渗透两条关键听力技巧:

- Listening tip 1:关注“can/can’t”的发音差异;

- Listening tip 2:听力中聚焦关键词,提升抓取信息效率。

(二)语音知识线:语境中感知,实践中内化

本节课的语音核心是“清辅音”与“不完全爆破音”,王老师并未单独讲解,而是将其融入听、看、说的全流程,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模仿、内化:

1.导入环节:借“club”渗透发音:从“club”一词的发音练习切入,延伸至“science club”“music club”“drama club”等短语,让学生用点读笔朗读,直观感受/p/, /b/, /t/, /d/, /k/, /g/, /f/, /v/等清浊辅音的差异,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加深印象。

2.朗读环节:用“经典”化解难点:针对“不完全爆破音”(如“music club”尾音静音),王老师引入《哈姆雷特》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文学语境中理解语音现象。

3.对话环节:让“听说”承载语音:将语音练习融入听力与对话实践,学生在运用“can”谈论能力、完成社团面试的过程中,自然运用所学语音知识,同时渗透三条语音技巧:

- Pronunciation tip 1:清晰发音需重视辅音;

- Pronunciation tip 2:用“zip way”(拉链式发音法)辅助掌握不完全爆破;

- Pronunciation tip 3:关注发音细节,提升表达准确性。

二、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践行: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核心

本节课严格遵循“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将“学思、学用、学创”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语言能力:

- 体验学习:通过“手触喉部感受清浊辅音振动”“用手势模拟‘zip way’”等具象化活动,降低语音学习难度,增强趣味性与实效性;

- 实践运用:学生模仿听力对话中的《哈姆雷特》台词,生动演绎戏剧社面试场景,并通过同伴对话表达社团意愿与个人能力,实现听说协同、语音与语言知识的同步运用;

- 迁移创新:在小组输出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论能力时融入个人才艺展示(如演唱“You Are My Sunshine”、演示乒乓球挥拍动作),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

三、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四维目标协同达成

本节课不仅完成了听说与语音的教学任务,更在过程中全面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致:

1.语言能力:以“Club Day”为贯穿始终的真实情境(从讨论社团到选择社团,再到模拟面试),让学生在连贯语境中积累语言知识、提升听说表达能力;

2.文化意识:在“How can we act better in the interview?”小组活动中,引入“面试小妙招”视频,讲解“Smart原则”(Smile微笑、Movement动作、Attention倾听、Relaxation放松、Tone语调),既开发了优质教学素材,又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面试礼仪;

3.思维品质:以问题链“what club to choose(选什么社团)—why to choose the club(为什么选)—how to act in interview(如何面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提升思维;

4.学习能力: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不仅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能力,更实现了从“can’t”(不会)到“can”(会)的转变,有效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教学实践的普适价值:可复制、易落地的教学范本

王业艺老师的这节课,并非依赖特殊资源或复杂设计的“示范课”,而是极具普适性的“常规课升级模板”,能为七年级上册Section A乃至同类型听说融合语音课提供清晰可借鉴的路径。

从教学资源看,所用的“club话题”“《哈姆雷特》短句”“面试视频”均源于教材延伸或易获取的素材,无需额外开发高难度资源;从操作流程看,“双线并行”设计紧扣“听说任务承载语音知识”的逻辑,教师只需将原本拆分的语音环节,嵌入听说课的导入、朗读、对话实践中,无需重构课堂框架;从学生适配性看,无论是“手触喉部感知发音”的具象化活动,还是“从个人才艺切入的输出任务”,都贴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表达特点,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参与热情。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节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如何做好一节优质课”,更在于提供了“如何把优质课的思路用到日常教学中”的可行方案,真正实现了“理念可借鉴、方法可复制、效果可预期”,为常态化提升听说课与语音教学的融合质量提供了有力参考。

感恩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