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的教育热点、难点和突破点。基础教育教学旨在成就全面发展之人(举例:新西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精英教育到卓越教育;幸福的普通人;不争“第一”,只做“唯一”)
“五育”融合如何落地?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是从“五育”融合视野深入反思区域或学校自身办学过程“五育”失衡的深层症结和突破口,找准口子,做出样子,创出牌子。“五育”融合在具体行动路径上要先行先试,聚焦“五全”和“七进”,其中“五全”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息育人”);“七进”指五育融合要“进观念、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进评价、进治理、进生态(家庭、社会和自然)”。
五育失调下的课堂状况(八大症状):
·1.“瘦小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被窄化为“知识”。这样的课,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 (张教师)
2.“唠叨症”--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碎问不断。有的教师40分钟的课堂提问达一两百次,所提问题呈现低智化、小步型、唯一性和寓答式倾向。教师问得勤,学生忘得快,“灌”进去的知识很容易挥发。(政治课老师:经济危机)
3.“急躁症”-课堂上,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等学生说完,强行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陈景润)
4.“软骨症”--各门学科应当有自己的特色,但一些教师抓不住学习重点,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在非学科本质的内容上耗时费力。(实验与文献阅读)
5.“贪食症”--一些教师总觉得这个内容是重点,那个内容不能丢,不懂得教学应当“留白”。由于多导致了快,导致了浅,导致了短效。而少即是多,是课堂变革的重要哲学。为真学而教,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重要。(减负与减肥:管住嘴,迈动腿;小麦)
6.“亢奋症”--一些表面的课,看似行云流水,实质是教师控制下的被动式学习。这样的课,只是教师己之才的尽情展现。教师要甘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不惜让学生出彩。
7.“失语症”--学生课堂上没有话语权,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哑巴”,仅凭听讲的学习方式,造成了学习的低效。(驯兔记)
8.“孤独症”--生生之间没有互动,各自为听。身体靠得很近,但心离得很远。(沟通、合作)造成上述“八大病症”的原因,课堂教学的“知识”情结,片面地强调智育,缺乏五育融合的理念。
“如果我们还以昨天的方式来培养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杜威